湖北日報訊(記者黎海濱 通訊員余波、鄒仕喬)世界油菜看中國,中國油菜看湖北。我省油菜連續23年總產量居全國第一,今年秋播又有什么“尖板眼”呢?8月27日,全省油菜秋播動員會在監利縣召開。會議明確提出: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單產、增加效益為目標,示范推廣以全程機械化為方向的綠色高產高效“345”模式(即畝平投入成本控制在300元左右、單產提高到400斤、純效益達到500元),促進全省油菜穩定發展與規模生產。
據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長張學昆介紹,油菜“345”模式系中國農科院、華中農大與湖北省油菜辦等單位協同攻關取得的一項突破性的油菜生產技術,已被農業部、湖北省、江西省列為主導技術。該模式的核心是通過集成機械直播-機械收獲-秸稈粉碎還田等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采取“包衣種子、種肥同播、緩控釋肥、化學除草、直接收獲”農機農藝融合技術路線,實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輪作油菜農機農藝融合的機械化生產,顯著降低油菜生產成本,提高油菜種植效益。
近兩年來,“345”模式已在湖北、江西開展試驗示范并深受廣大農民歡迎。應用這種模式,旱地油菜每畝產量最高可達230公斤,稻田油菜每畝可達180公斤,比傳統技術提高10%以上。每畝農藥化肥成本下降100多元,收獲成本下降100元,成本從500元下降到300元以內。效益達到500-700元,比傳統種植技術提高效益400-500元。去年,省農業廳已對我省油菜主產縣的農技人員進行了“345”技術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