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十五
(部分地區七月十四)
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
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是中國傳統祭祖節日
民間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
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愿
▲圖源網絡
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農歷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 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七月十五是秋后第一個月圓夜,此時暑熱剛褪,金風正在霏微潛入,夜涼如水。
▲圖源網絡
中元節這一天
為緬懷先祖
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品
也會用燒香焚紙、放河燈等方式
進行祭祀
▲圖源網絡
歷史淵源
中元節,可以說是佛教、道教與世俗的融合。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祭,以及與之相關的祖靈崇拜。古時由于生產能力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于農事的豐收,常寄托于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并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圖源網絡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 起先是天子諸侯的事,然后自上而下影響到民間。起初,“秋嘗”的日期并不確定,后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 一般是立秋后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
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 則是源于中國民間的宗教信仰。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中元節的終極奧義是祭祀
▲圖源網絡
中元節,佛家所說的“盂蘭盆節”,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地位一度“置頂”!
然而,我們對中元節的重視程度日漸衰落!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愿。
▲圖源網絡
“傳承和孝道,是中元節您必須要放在心上的”。
古人對于祭祀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朱子治家格言》講,“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奔漓胱孀谟嬲\,你的孩子愈孝順,因為孩子的感覺非常敏銳?!?/p>
各地習俗
祭祖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與祈禱。放河燈,尤數黃河里放燈壯觀。
▲圖源網絡
面塑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
▲圖源網絡
吃鴨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么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在江蘇省部分地區,很多人還會在中元節當天吃扁食(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臺州市的天臺,中元節會吃“餃餅”,一種類似于春卷的食物。
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的干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圖源網絡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圖源網絡
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古詩里的中元
中元夜
唐丨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
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圖源網絡
中元夜看月
唐丨羅隱
朦朧南溟月,洶涌出云濤。
下射長鯨眼,遙分玉兔毫。
勢來牛斗動,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頭把白醪。
▲圖源網絡
中元作
唐丨李商隱
絳節飄飖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
曾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圖源網絡
中元夜寄道侶
唐丨陸龜蒙
學餌霜茸骨未輕,每逢真夕夢還清。
丁寧獨受金妃約,許與親題玉篆名。
月苦撼殘臨水珮,風微飄斷系云纓。
須臾枕上桐窗曉,露壓千枝滴滴聲。
▲圖源網絡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丨范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里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禁忌事項
祭祀活動中都有個燒紙錢的環節
一說“燒”
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消防安全的弦不能松
傳統祭祀方式存很大的安全隱患
2018年3月,郭某在湖北省武穴市某鄉鎮山上祭拜祖先時,不慎引發森林火災。
2017年8月10日,湖北省宜昌高新區萬年村一樓房發生火災,起火原因是劉某在家中敬神祭祀后,將火盆內高溫余燼倒入四樓樓梯間的紙箱堆放處引發火災。
2012年4月,湖北文理學院附近的山上,因祭祀引發森林火災。
另外, 孔明燈燃燒時外焰溫度高達300℃,飄落在鐵路接觸網或電力高壓線上,極易導致電線短路引發火災,危及高鐵列車的運行安全。為了保證海南環島高鐵正常運行,不要在鐵路附近燃放孔明燈等低空漂浮物, 以免影響列車運行。
根據《鐵路安全管理條例》,類似行為將給予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罰款。
怎么祭祀?
綠色祭祀
倡導綠色祭祀,可選擇鮮花祭奠、網上祭奠、家庭追思等現代方式寄托哀思、祭奠先人,用更健康文明的方式表達祭拜逝者的哀悼之情,盡量不要在祭祀時焚燒香燭、燒紙錢和燃放煙花鞭炮。
安全祭祀
如需燒紙,應選擇避風處,同時遠離綠化帶、燃氣管道、高壓線、汽車、化糞池及工地、工棚等易燃易爆處,在事先圈定好的阻燃圍欄、挖好的深坑或自帶的焚燒桶、金屬容器乘裝。待燒紙完畢,應用滅火器具、水或土將灰燼徹底熄滅,并觀察一段時間,確保不會死灰復燃再走開。
文明祭祀
在駕車外出祭祀時,不要將車輛停放在道路兩旁占用消防車道,應該將車輛停放在指定停車位上,以免發生火災后影響消防車救援。
萬一遇到火災,怎么辦?
在祭祀中,一旦發現火情應盡力保持冷靜,要判明火勢大小和火苗燃燒方向,如有條件應當使用沾濕的毛巾遮住口鼻,最好把衣服浸濕,逆風逃生,切勿順風而逃,同時要及時報警。
另外,
今天還是末伏的
最后一天,
明天就要“出伏”了!
超長“三伏天”即將結束,
這意味著
天氣將漸漸變涼,
秋天還會遠嗎?!
明日“出伏”
2018/08/25
據湖北天氣,臺灣海峽熱帶低壓的中心已于今天(25日)上午9點40分前后在福建省莆田市秀嶼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7級(14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94百帕。登陸后其強度將逐漸減弱,向偏西方向繼續移動。
預計今天起
受低壓外圍氣流影響
湖北省北風增強
明后兩天
有分散性的陣雨或雷陣雨
出現
氣溫馬上要降了!
來源 | 新華網、中國經濟網、廣州消防、@湖北天氣、網絡綜合
編輯 | 王真
出品 |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