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上午
"第五屆亞洲遺傳代謝病大會
暨第十七屆全國兒科內分泌遺傳代謝病學術議”
在武漢洲際酒店召開
開幕式上
羅小平教授和Hiroyuki Ida
M.D.ph.D.教授
致會議歡迎詞
12位專家做專題講座
分享最前沿的遺傳代謝病信息
“周醫見”報道組親臨現場
帶你梳理專家核心觀點
動態針分割線
(羅小平教授在大會現場接受方園專訪)
羅小平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華中科技大學二級教授
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兒科學系主任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及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組長
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常務委員
亞洲遺傳代謝病學會理事生長激素研究學會理事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方園專訪羅小平
問:此次全國兒科內分泌遺傳代謝病學術會議和第一次會議已經時隔三十年了?
答:對,1988年,第一屆全國兒科內分泌遺傳代謝病學術會議在武漢召開,這次是會議三十年的回歸。
問:三十年在中國兒科內分泌研究的在中國的發展脈絡是怎樣的?
答:一共舉辦了八屆,第一屆是北京兒童醫院顏純教授首先創建。第二屆是由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新華醫院陳瑞冠教授和附屬瑞金醫院王德芬教授籌辦,第三、四兩屆都是武漢同濟醫院王慕逖教授籌辦,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和第八屆都是我在負責。兒科內分泌研究發展非常快,從一開始幾十個人不到一百人,現在已經超過一千人。在全國兒科學會里,我們學會的學術活動是學術活動最活躍、學術水平最高的一個學術活動。
問:中國兒泌的發展現狀在全球處于怎樣的水平?
答:在全球范圍內,我們越來越多地發出我們的聲音,很多中國兒科內分泌遺傳代謝病領域的專家在美國、歐洲、亞太的學術主要組織里面都有參加。各種國際會議的組委會、大會的主持、講座,都有很多我們中國的專家。同時,我們也參加了國際、亞太診療指南的撰寫。
問:亞洲與歐美的觀點有哪些顯著差異?又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答:疾病的發病機制研究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不同人種之間還是有一些不同的遺傳背景。不同疾病的發病率也是不一樣的,白種人和亞洲人、非洲人有很多基因方面的差異,基因譜會有不同。所以有些疾病可能是在白種人中比較常見,但是可能中國人就沒有,診療方法也會有區別。
問:同濟在兒童遺傳代謝內分泌方面的發展優勢在哪里?
答:我們在國內處于相對比較領先靠前的位置,在兒科內分泌遺傳代謝病領域的研究開展比較早,在生長激素和遺傳方面的研究以及糖尿病的診斷治療等上有一些優勢。
問:同濟如何引領整個中國兒科內分泌遺傳代謝病研究的發展?
答:基本還是在大的方面方向,在遺傳代謝方面我們主要是做分子遺傳學的精準診斷和機制研究,相當于做一個中心,篩查后進行確診。在兒科內分泌方面生長是主要方向。并且基本上國內的很多生長方面的藥物是由我們牽頭來做。
讀書分割線
精彩發言
Prof.Deborah P.Merke,M.D.,M.S.教授 醫學博士
簡介:
研究領域: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CAH)
主要成果:CAH領域的世界級專家,獲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研究教育支持基金會資助(2005-2009)
【核心觀點】:
(1)當前CAH臨床治療面臨挑戰的兩種情況:雄激素增多、皮質醇增多癥
(2)代謝綜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常見危險因素主要有三種:胰島素抵抗、肥胖、高血壓
Yoshikatsu Eto 教授 醫學博士
簡介:
研究方向:兒科學、遺傳學、先天性代謝缺陷、醫學教育等
演講主題:
gene therapy for genetic diseases
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治療
【核心觀點】:
Yoshikatsu Eto介紹了遺傳性疾病的一些治療策略,包括飲食療法、藥物治療、器官移植、細胞療法、酶替代療法、小分子療法、基因治療、外顯子跳躍/通讀療法等。其中基因治療是今天演講的主題。
目前可采用基因療法治療的遺傳性疾病有:免疫障礙/溶酶體病/神經系統疾病/代謝病/肌病/其它。人類基因治療有三個重要工具:AAV Vectors 、Lenti virus Vector 和 Editing Gene Therapy
Yoshikatsu Eto分別介紹了多種溶酶體貯積癥的治療和溶酶體貯積癥的中樞神經系統治療方法,具體如下:
一、溶酶體貯積癥的治療
1.傳統治療:矯形手術、抗驚厥藥物,其他要求
2.器官移植:肝、腎移植等
3.酶替代治療(ERT)-靜脈/鞘內注射給藥
4.小分子療法-口服給藥
a.底物還原療法
b.化學藥物療法
5.細胞療法:造血干細胞,間充質干細胞,誘導式多能干細胞等
6.反義寡核苷酸(AON)療法- PTC(肌肉萎縮癥等)
7.基因療法-MLD, MPS
二、溶酶體貯積癥的中樞神經系統治療
1、作用于大腦的酶替代療法
2、基因療法(直接作用于腦室、體外、體內、通過鼻腔噴霧的基因載體)
3、其它-低分子治療劑,外顯子,RNA等
此外Yoshikatsu Eto 老師在演講中具體講到兩種方法,一種是靜脈注射可透過血腦屏障的酶替代療法,另一種是遺傳性疾病的慢病毒基因療法。
Phil Zeitler教授、醫學博士
研究方向: 兒科內分泌學、兒童2型糖尿病。
演講主題:
成人與青少年2型糖尿病病例生理的差別:RISE研究基線結果解讀
【核心觀點】:
一、RISE的主要問題
在葡萄糖耐量降低或最近診斷為2型糖尿病的參與者中:
在12個月的積極治療期間,?細胞功能可以得到保留或改善,然后在停止治療后維持3個月嗎?但是-RISE使用相同的測試和治療方案,可以直接比較青少年和承認血糖異常。
二、通過一系列的研究,Phil Zeitler教授得出以下研究結論:
(1)與同等肥胖的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胰島素抵抗力更強(這可能與青春期的生理胰島素抵抗有關)
(2)在任何胰島素敏感性水平,青年人比成人更多地分泌胰島素
(3)這種?細胞對胰島素抵抗的高反應代表了青年和成人之間血糖異常的生理學的根本差異
(4)這種差異可以解釋糖尿病在青年和成人中發展和進展的不同速率對?細胞的需求增加可能導致更快速的胰島素分泌功能喪失。
HanWookYoo,M.D.Ph.D
演講主題:
Overview on Inborn Error of Urea Cycle:Focusing on management&outcome in Korea
新生兒尿素循環障礙概述:聚焦疾病管理及在韓國的結果
【核心觀點】:
(1)早期診斷和管理對于預防不可逆性的高血氨性腦病及保證正常的生長是至關重要的
(2)理解尿素循環的生化途徑及其缺陷所導致的結果
(3)尿素循環異常患兒臨床表現的多樣性
(4)尿素循環異常患兒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5)急性高血氨的處理方法
(6)預防急性代謝危象和維持療法
蕭廣仁 教授 博士
簡介:
研究領域:新生兒篩查;目前在研項目有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的新生兒篩查質量保證計劃,以及正在開展的先天性聽力損失和嚴重先天性心臟病(CCHD)新生兒篩查項目。
演講主題:遺傳代謝病的產前診斷
【核心觀點】:
(1)胎兒細胞遺傳及生化檢查的產前診斷取樣技術:絨毛取樣、羊膜穿刺、胎兒臍帶血取樣
(2)遺傳代謝病產前診斷的檢測方法:代謝物分析、細胞中生化活物體分析/酶活性分析、DNA檢測
(3)產前診斷取樣技術新發展:母血中循環胎兒cfDNA
胎兒細胞(非侵入性取樣):孕婦外周血、宮頸口拭子(胎兒滋養層細胞)、分離后的胎兒細胞
Dong Hwan Lee 李東煥
簡介:韓國首爾順天鄉大學醫院兒科教授,畢業于國立首爾大學,并在此獲得博士學位;同時,他也是韓國新生兒篩查學會名譽主席,日本遺傳代謝病學會榮譽會員。
演講主題:高苯丙氨酸血癥的診療進展
【核心觀點】:
韓國自1985年起至2018年,進行了多次新生兒篩查。基于其研究,李教授得出幾點重要結論:
(1)早期診斷和終身治療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強新藥開發
(2)建議所有新生兒篩查成PKU陽性的病人都進行BH4負荷試驗
(3)韓國的BH4缺乏癥的發病率要高于歐洲,相較于經典型PKU病人,BH4缺乏癥病人的血苯丙氨酸水平不高,所以在新生兒篩查中BH4缺乏癥的病人容易漏掉
(4)如果病人呈現頑固性癲癇、智力落后以及肌張力減退等癥狀,我們應該考慮是否為BH4缺乏癥。
Dong Kyu Jin,M.D.,Ph.D
簡介:
主要致力于兒科內分泌和遺傳學臨床和研究工作。作為主要研究者,對尿素循環障礙,粘多糖貯積癥IVA型,亨特綜合征,特納綜合征,SGA, ISS, PWS, PWS 和性早熟進行了多項臨床研究
演講主題:
關于預防MPS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的未來方向研究
【核心觀點】:
(1)酶替代療法(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hy,ERT) 的研究現狀:是什么、有何療效、當前ERT的局限性
(2)如何解決ERT的局限性
研究方法:Hunter綜合征小鼠模型
(3)MPS治療的未來方向
新范式、更多生理機制研究、學具有增強活性的下一代藥物、MPSIII型新藥的開發
Louis CK Low, M.D.
簡介:
MB ChB,BSc (Hons) FRCP(Glasg,Edin, London), FRCPCH,FHKAM (Paediatrics)
演講主題:兒童骨骼健康
【核心觀點】:
首先介紹了骨量的決定因素(遺傳因素、內分泌因子、神經系統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骨質疏松以及與低骨量相關的原發性疾病和繼發性疾病。當兒童青少年骨密度(BMD)小于或等于同年齡同性別2個標準差(Z值)時,便是患有骨質疏松癥了。
接著,Louis CK Low, M.D.演講的一塊重點是三種骨密度測量法及各自的缺點,具體如下:
1. 雙能X線吸收法(DEXA):缺點是不提供體積BMD或幾何的測量;不區分骨皮質和骨小梁
2. 高分辨率外周定量計算機斷層掃描(HR-拍、QCT):缺點是輻射為DEXA的10倍,且成本高昂
3. 定量超聲(QUS):缺點是精準度較低,用于外周骨架
然后,主講者依次介紹了一些非正常情況下的骨骼健康問題,包括腦癱兒童的骨骼健康、脊髓性肌萎縮癥的骨骼健康、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骨改變、癌癥患兒低骨密度情況、風濕病患者的骨骼健康、癲癇和抗驚厥藥對骨骼的影響。
骨骼問題要求DMD護理評估工作小組要做到以下工作:
男孩應該進行骨骼健康評估,包括詳細的營養評估;實驗室檢查;DXA;如果有脊柱側凸或骨痛,行胸腰椎X線片檢查;營養支持,確保攝入足夠的熱量,鈣和維生素D;IV雙膦酸鹽用于椎體壓縮性骨折;皮質激素對DMD的影響
最后一塊治療相關問題也是本次演講的重點,主要包括四點:
1.急性期反應的特征:首次靜脈輸注期間85%的患者發燒,肌肉骨骼疼痛和嘔吐
2.相比于口服利塞膦酸鹽,阿侖膦酸鹽更容易出現胃腸不適
3.IV雙膦酸鹽可致低鈣血癥, 尤其是那些未確診的維生素D缺乏癥
4.使用振動鋸進行手術時可能燒灼骨頭的末端,往往愈合緩慢
AyakoMatsunaga-Fujinami
M.D.
簡介:主要致力于遺傳代謝病的研究,包括線粒體呼吸鏈障礙、尿素循環障礙、脂肪酸氧化缺陷、兒科重癥醫學、急診兒科。
演講主題:線粒體疾病
【核心觀點】:
Ayako Matsunaga-Fujinami, M.D.的演講主要分為線粒體疾病概況、日本Leigh syndrome的現狀、治療及基因檢測和與外國的研究合作四大版塊。
線粒體疾病癥狀多樣,累及各個臟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主要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1.組織特異性→不同器官線粒體的產能水平不→需評估受累臟器的線粒體功能
2.酶活性下降→代謝性疾病中尤其是線粒體疾病,酶活性通常在出生時就確定了
3.相比線粒體DNA異常,核DNA異常更多→尋找線粒DNA的意義微乎其微
4.約40%在新生兒時期發病
5.10- 20%伴肝臟病變和心肌病變
并且兒童與成人之間也存在區別:新生兒或兒童期起病約25%母系遺傳,大部分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時有散發、X連鎖、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而成年期起病約75%母系遺傳,表現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異常,或散發。
在日本,Leigh syndrome的現狀主要為尋找核基因艱難、染色體異常(尤其是缺失)也會導致線粒體疾病等,其也在積極尋找新方法。
對此,日本方不僅自主進行治療及基因檢測,而且積極與外國的研究合作。現場Ayako Matsunaga-Fujinami, M.D.提供了好幾個相關案例。
由此得出兩點結論:
1.線粒體疾病是常見的罕見疾病
2.海外合作對于新變化的發現和驗證試驗試不可或缺的
KimitoshiNakamura
M.D, Ph.D.
簡介:
熊本大學大學院醫學教育部,兒科主任,教授。
演講主題:
溶酶體貯積病的新生兒篩查
【核心觀點】:
Kimitoshi Nakamura, M.D, Ph.D.首先介紹了一些日本和美國溶酶體貯積病的新生兒篩查的相關情況,包括日本兒童篩查流程、日本新生兒篩查發展歷史、日本溶酶體貯積癥的酶替代療法(ERT)、美國溶酶體病的新生兒篩查等等。
然后,演講者依次詳細介紹了Pompe病(龐貝氏病)、Fabry病和Gaucher病的相關情況,分別得出了幾點結論。
一、關于Pompe病:
1.對早發型(嬰兒期)的早期診斷可改善生活質量
2.該篩查存在許多假性酶缺陷,可能增加診斷的假陽性
3.晚發型發病復雜,需要長期隨訪
二.關于Fabry病
1.早期治療可預防心臟及腎臟并發癥
2.基因分析對于女性雜合子的診斷是必須的
3.晚發型在早期診斷后需要長期隨訪
三、關于Gaucher病
1.在II型、III型中,酶替代療法對神經系統癥狀無效
2.遲發型可望通過早期治療改善一般狀況
3.遲發型在早期診斷后需要進行長期隨訪
最后Kimitoshi Nakamura, M.D, Ph.D.得出了幾點總括性的結論:
1.根據各國不同情況適當擴大疾病篩查范圍。
2.及早發現能在早期進行干預的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3.擴大篩查的手段的同時,對篩查手段的質控也同樣重要。
劉在萍 教授 醫學博士
研究領域:新生兒篩查及生化遺傳學診斷
主要成果:國際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篇
演講主題:代謝尸檢和新生兒篩查
【核心觀點】:
(1) 為應對兒童意外猝死,尤其是那些沒有進行代謝-NBS的患者,死后代謝篩查應當常態化。
(2) 血液和膽汁吸收劑采用NBS法進行代謝篩查是有效的,并且信息豐富的。
(3) 擴展NBS數據審查和解釋是非常有幫助的。
(4) 與報告實驗室醫生和/或遺傳學家合作節省資源和資金。
(5) 收集適當和足夠的樣品是非常重要的。
(6) 分子尸檢正在迅速發展。
Toshiyuki Fukao,M.D.,Ph.D.
研究領域:先天性代謝缺陷病,特別是酮體代謝缺陷和線粒體貝?-氧化缺陷,發表論文250余篇;
演講主題:酮體代謝缺陷的研究進展——關注解酮作用的缺陷
【核心觀點】:
(1)酮體對于維持血糖水平很重要,尤其在葡萄糖供應不足時;對非酮癥性低血糖的患者,如果排除了脂肪酸β氧化代謝缺陷,應考慮線粒體HMG-CoA合成酶缺乏;尿有機酸譜的特征性改變,通常僅見于低血糖危象時。
(2)持續酮癥是SCOT缺乏癥的特征性表現,但對于“輕微變異”的患者可能不出現;單羧酸轉運蛋白1缺乏癥也可導致酮癥酸中毒;部分SCOT或MCT1缺乏癥的雜合子攜帶者,也可能發生嚴重的酮癥酸中毒。
(3)具有“輕微”變異的T2缺乏癥患者可無血酰基肉堿譜的異常,即使發生危象時;新生兒串聯質譜篩查可能會漏掉部分T2缺乏癥患者;即使未發生嚴重代謝性酸中毒,T2缺乏癥患者也可能出現神經系統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