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江岸區“紅色物業”大學生員工與社區小朋友交流互動。
圖為:“紅色物業”大學生員工走訪小區居民。
圖為:長江明珠社區工作人員攜手小區物業,為居民解決“三最”問題。圖為工作人員為殘障居民贈送輪椅。
圖為:長建社區黨總支組織社區居委會、業委會與恒大雙城物業企業召開“三方聯席會議”,合力解決居民“三最”問題。
圖為:“紅色物業”大學生員工工作場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今年以來,江岸區扎實落實湖北省、武漢市的相關精神和決策部署,大力實施“紅色物業提效行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群眾最急最盼的事抓起,聚焦解決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物業服務問題,以實際行動回應居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個可借鑒的樣本
去年起,武漢市開展“紅色物業”工程,通過向物業企業派駐黨建指導員、建立單獨黨支部或聯合黨支部、招聘黨員大學生當物管員等方式,讓物業企業成為黨的工作隊。
隊伍建起來了、支部立起來了,但如何才能讓物業企業真正從“追逐利潤”轉向“追逐人心”?江岸區正開展的“紅色物業”提質增效行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樣本。
江岸區聚焦小區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三最”問題,以“紅色物業”為信息收集平臺和為民服務載體,背后整合社區網格員、“紅色鄰里代表”等社區服務力量,以及公安、城管、民政等職能部門力量,形成服務居民的合力,讓黨建釋放出巨大的惠民紅利。
隨著“三最”問題一個個地被破解,居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黨員也真正走進居民的心里。
從最關切的地方入題
群眾最關切的問題是什么,“紅色物業”就重點解決什么,江岸區采取多種方式收集居民“三最”問題,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上門入戶“要”問題。每季度集中開展1次意見收集活動,組織物業工作人員、社區“兩長四員”、網格員,利用晚上居民下班回家時間和周末在家休息時間,開展進門入戶“大走訪”,面對面向小區居民廣泛征集物業服務問題。主動“要”問題在打開居民家門的同時,也打開了居民的“心門”。
線上線下“搜”問題。在小區主要交通路口設置意見箱,在居民樓道設置留言板,方便居民隨時反映物業服務“三最”問題。發揮“江岸微鄰里”微信公眾號傳播速度快、效率高的優勢,定期在線上發布“紅色物業”居民“三最”問題征集通知,線上收集居民群眾意見。線上線下相結合,居民便于反映問題,也更樂于反映問題。
與鄰里代表“談”問題。街道社區黨組織、物業企業定期與“紅色鄰里代表”召開協商議事會,面對面征集小區秩序穩定、綠化保潔、文化建設、設施維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反映居民群眾呼聲。這些“紅色鄰里代表”提得了意見、感受到尊重,成為“紅色物業”最忠實的“粉絲”。
用最務實的手段攻堅
“燙手”的問題收上來,還要以務實的作風解難題,把黨的溫暖傳下去。“六步走”促解決。按照在居民樓棟公示“三最”問題→召開多方聯席會議研究解決措施→制定解決方案并進行公開承諾→整合多方力量聯動解決→問題解決全程紀實銷號管理→“三最”問題解決成效回訪“六步走”流程,推動居民“三最”問題解決落地落實。整個問題解決過程居民全程參與、全程監督,解決成效“看得見、摸得著”。“交叉評”驗實效。以小區為單位,采取居民群眾參與測評、街道相互交叉測評、區委組織部和區房管局監督測評的形式,每季度組織一次居民“三最”問題解決效果測評,做到小區全覆蓋、問題全覆蓋。測評共邀請26936名居民參加,大家紛紛反映,問題解決得怎么樣,他們有發言權,心里更有底了。“重獎懲”促提升。強化“三最”問題解決效果測評的結果運用,將其作為物業企業評選“紅色物業”流動紅旗的重要參考;對解決效果滿意率進行排名,對排名末位的小區所在街道工委書記進行約談;對多次解決不到位、居民意見較大的小區,由街道建議小區業主大會啟動物業項目退出程序。
讓最有效的經驗落地
對居民“三最”問題收集解決過程中的經驗做法進行系統集成,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來、堅持下去。
建立工作紀實機制。實行“三最”問題解決項目化管理,將“三最”問題梳理劃分為若干個工作項目,做到定人員、定措施、定時限。按照“一事一記、全程留痕、完整真實”原則,責任人對“三最”問題解決進行全程紀實,建立完備工作臺賬。同時,邀請居民群眾對“三最”問題解決進展情況定期進行督查,確保問題解決成效。
建立整改銷號機制。按照“解決一個銷號一個,銷號一個鞏固一個”原則,對居民“三最”問題解決情況實行“銷號式”動態管理。對問題解決后居民群眾測評滿意率仍然偏低的“三最”問題,由街道社區黨組織進行掛號督辦,做到整改不到位不放過、群眾不滿意不銷號。
建立問題回訪機制。以小區為單位,每季度組織一次民意懇談會,邀請黨員群眾代表參加,對“三最”問題解決情況進行答疑,對新的“三最”問題現場“接單”。針對已經解決的“三最”問題,采取實地查看和電話詢問、上門走訪反映人等方式進行回訪,如發現問題回潮復發等情況,及時聯系相關責任人延伸整改,確保問題解決到位。
以最顯著的成效惠民
首批2376個居民“三最”問題中,2228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平均滿意率為98.54%,居民群眾從“紅色物業”中得到實惠,黨建引領物業服務管理創新的成效得到充分顯現。
黨群聯系的紐帶“緊起來”。“紅色物業”聚焦解決居民“三最”問題,讓居民感受到,在黨組織引領下,“紅色物業”把居民的每一件小事都當成大事,用承諾和行動回應了群眾期待,黨群關系進一步密切,物業和業主關系進一步融洽。很多物業人員表示,現在對業主不僅進得了門,還能說得上話、交得了心。“多方聯動”的成效“實起來”。為更好解決居民“三最”問題,街道社區黨組織在定期組織召開“三方”聯席會議的基礎上,還邀請相關職能部門和轄區單位共商對策,配合支持物業企業解決居民“三最”問題。針對老舊小區加裝電梯、二次供水改造等難點問題,聯系相關職能部門點對點指導、一對一溝通,做到能解決的盡快解決,暫不能解決的給予合理解釋,明確長遠解決計劃,“多方聯動”的成效得到凸顯。
居民群眾的認同感“強起來”。解決居民“三最”問題,從群眾最急最盼的事抓起,有效推動“紅色物業”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邁進,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居民群眾對黨組織和“紅色物業”的認同感進一步提升。
延伸式服務回應居民大大小小的事
昨日,看到快遞員通過門牌號精準地找到了自己家,江岸區西馬街道江漢北路社區18號小區居民盧和毅打心眼里高興。“收發快遞終于不用再和快遞員‘打游擊’了。”
18號小區是老舊小區,樓棟本有編號,但隨著歷史變遷,樓房不斷增加,編號也越來越混亂,不說快遞員,就連本小區的居民也常分不清樓號分布。如此一來,這個小區就成了快遞員眼中的“迷宮”,既沒辦法將快遞件精準投放到樓棟,也常描述不清所處方位,居民們常被迫四處“找快遞”。
不久前,在小區物業上門收集“三最”問題時,盧和毅和多位居民共同反映了樓棟編號混亂的問題,沒想到效果立竿見影:物業企業迅速為全小區樓棟重新編號。
收發快遞,這事說小也小。但要以百姓心為心,為民的事沒有小事,共產黨就是要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
紅色鄰里代表鄰里間的“潤滑劑”
在收集、解決居民“三最”問題過程中,江岸區推選一批熱心服務居民群眾、具備一定物業管理和法律知識的黨員作為“紅色鄰里代表”,物業企業每月召開“居民代表議事會”,組織“紅色鄰里代表”對社區物業的重大事項、重要問題進行民主協商,廣泛聽取意見,形成社區的事情大家辦、大家的事情商量著辦的治理機制。
江岸區還構建了由“紅色鄰里代表”、兩長四員、黨員中心戶等組成的居民自治體系,鼓勵熱心居民發揮主體責任,充當鄰里間的“潤滑劑”。
去年以來,江漢北路社區在每個小區,由居民推選5至7名黨員骨干、熱心群眾作為“紅色鄰里代表”,老人生病、扶貧濟困、鄰居拌嘴,都少不了他們的熱心幫忙。71歲的詹俊華被居民稱作“小區馬大姐”,婆媳吵架點著名請她來評理。84歲的祝壽俊長期自備一根特制竹竿,每次小區下水道堵塞,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組團服務解決居民“三最”問題的法寶
江岸區收集的居民“三最”問題,既有可快速解決的簡單問題,也有成因復雜、矛盾交織的復雜問題。在這里,解決居民“三最”問題不僅是街道社區、物業企業的職責,房管、民政、建設、城管等職能部門也紛紛主動參與、搭把手,形成“服務組團”,通過擰成一股繩、織成一張網、合下“一盤棋”,合力解決居民“三最”問題,聚力托起人民美好生活夢想。
在勞動街道,街道社區對各物業公司“三最”問題整改情況進行動態跟蹤管理,對復雜問題,采取“城管、安管、網管、物管”四管聯動一起上,動員駐區單位、在職黨員和志愿者提供人力、物力、智力支持,確保問題整改見成效、快見效。“紅色物業”企業、武漢金碧嘉園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更是創造出一套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共享機制:隊伍共享——推行物管員與網格員同步收集民意,共享服務信息;資源共享——依托社區黨組織,與城管、公安、工商、司法、民政等社區“大黨委”成員單位開展共駐共建活動,不斷壯大服務居民的“朋友圈”;陣地共享——積極與社區黨組織共同打造服務平臺,共享服務陣地,在公司前臺放置民政、社保等公共事務一次性告知書和樓棟“兩長四員”聯系卡,為居民群眾提供身邊的政務服務,依托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積極開展小區居民民主議事、文化體育等活動。
互聯網+解決居民“三最”問題的提速器
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網上,黨的工作就要做到網上。
在收集、解決居民“三最”問題的過程中,江岸區不僅依靠上門走訪、座談會等形式,還充分發揮“互聯網+”思維,通過QQ群、微信群,加強與群眾的線上溝通互動,經常聊聊天、發發聲,把“工作圈”變為“朋友圈”,把越來越多的群眾團結凝聚在黨組織周圍。
“我剛退休,請問如何加入太極拳協會?”8月21日,勞動街道藝苑社區居民老李打開“江岸微鄰里”微信公眾號,點擊“網格群聊”求助。所在網格管理員的手機立刻收到“訂單提醒”,指派太極拳協會的負責人與老李聯系。
點開“江岸微鄰里”微信公眾號,看到“我要說事”“服務導航”“網格群聊”三大板塊,涵蓋居民日常所需的基本服務。江岸區居民遇到棘手問題,只需通過手機微信公眾號“一鍵上報”,社區書記、物業、相關職能部門等就會及時回復并處置。
全過程考核檢驗“三最”問題解決成效的指揮棒
居民“三最”問題解決得好不好,居民說了算。江岸區充分用好“考核”這根指揮棒,在全區營造出物業企業拼搏趕超服務居民的氛圍。
江岸區強化居民“三最”問題整改測評結果運用,將測評滿意率作為小區物業等級評定的重要依據,對測評滿意率低于60%的物業項目負責人進行約談,對“三最”問題多次整改不到位的物業企業啟動項目退出程序。
勞動街道探索圍繞“紅色物業”解決居民“三最”問題,建立獎懲激勵機制:對測評滿意率統一排名,據此作為推薦評星定級、撥付工作經費和街道獎勵經費的重要依據,同時將排名情況向居民公示,激勵物業企業把解決“三最”問題作為贏得居民信任、實現持續運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羅家莊社區則建立了紀實銷號督促整改制度。堅持“一事一記、全程留痕、完整真實”原則,要求物業企業明確專人對居民“三最”問題逐項跟進、全程紀實。對居民“三最”問題實行整改銷號管理,做到整改不到位不放過、群眾不滿意不銷號。今年以來,惠濟路小學分校門前臟亂、羅家莊小區停車難、居民文明養犬等“三最”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居民紛紛點贊,該社區下轄的14個老舊小區,居民對解決“三最”問題的滿意率均達98%以上。
策劃:中共江岸區委組織部 中共江岸區委宣傳部撰文:祝麗芳 袁甜 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