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徐州調研時指出
講習嘉賓
左亞文 武漢大學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哲學原理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研究
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相輔相成
記者:“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處于怎樣的位置?
左亞文:從2004年起,中共中央、國務院都要在每年年初發布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在這些文件中,鄉村文化建設都是不可或缺的內容。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作出了具體部署,其中“鄉村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
習近平總書記一向高度重視鄉村文化建設。2013年7月視察湖北時指出,“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2015年1月在云南調研時又指出:“什么是城鎮化?城鎮化就是要讓農村和農民享受和城市一樣的(公共)服務。必須留住青山綠水,必須記住鄉愁。什么是鄉愁?鄉愁就是你離開后還很想念。”2017年12月在江蘇徐州馬家村,深有感慨地講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參加廣東和山東代表團的審議時,也特別強調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要大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人才隊伍的培養。今年4月視察湖北時,再次要求我們著力推進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打造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發展所走過的歷史進程,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相輔相成,任何時候都不可分割。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文化建設的滯后性開始顯現出來,并且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建設物質基礎的增強,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得到彰顯。
從根本上看,鄉村文化建設在整個鄉村振興戰略中屬于靈魂工程。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同樣,在廣大農村,鄉村文化是其靈魂和精神家園所在。若文化不興,“魂”系何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記住鄉愁”,這里的“鄉愁”,就是“魂”之所系、“魄”之所歸、心之所向之地。即便不是一個農村出生的人,其父輩和祖輩的“根”和“魂”仍留在鄉村,這樣一種由血脈相連所自然生發的“鄉愁”幾乎成為每一個中國人心靈的牽掛。
振興鄉村文化是“靈魂工程”,還在于其對整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引領和導向的作用。鄉村文化建設不僅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撐,而且為其定位導航,使其沿著持續健康的道路向前發展。這是我們認識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地位的根本所在。
重拾失落的鄉土文化
記者:千百年來,鄉村不僅是中國人主要居住的形式之一,還是禮儀的發源地,傳統倫理的根基。關于鄉村文化建設,過去不少地方都下了功夫,但效果不一。尤其是在一些地方的農村,厚葬薄養、鋪張攀比、天價彩禮現象還比較突出,在新時代推進鄉村文化振興,要解決哪些深層次問題?
左亞文:在充分肯定這些年來鄉村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就的基礎上,我們應清醒地認識目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隨著農村空心化現象的突出,作為文化載體的古老村莊和聚族而居的熟人社會正在消失。一定的文化總是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表現出來的。鄉村文化之所以與城市文化有別,首先是因為其居住的環境和活動方式不一樣。例如,聚族而居、依山傍水、熟人社會、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房前屋后、種瓜種豆等等。但是,現在的農村大多數都蓋起了單門獨戶的小樓房,古老的祖屋被遺棄,不分彼此的熟人社會被隔離,原來的故園已成記憶。當然,隨著農村的發展,這些變化不可避免。問題在于這些變化是與田地的荒蕪、傳統的失落、古老建筑的消失、人際關系的疏離為代價的,這就必須引起重視。
由于外來文化的涌入,作為農耕文明的人文傳統和價值觀念受到沖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鄉村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要保留鄉村風貌,堅持傳承文化。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農耕文明的基礎上生成了特有的人文傳統和價值觀念,例如守望相助的觀念、敦親睦鄰的觀念、孝親敬賢的觀念、祖先崇拜的觀念、天人和諧的觀念、克勤克儉的觀念、耕讀傳世的觀念等等。然而,這些傳統觀念受到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的雙重沖擊而逐漸式微。
因為政府投入不足,農村文化的硬件建設嚴重滯后。現在,農村一些自然村無文化活動室、無公共健身跳舞場地;行政村無村級文化綜合服務中心、無文化廣場、無農家書屋、無村民議事場所、無體育器材、無專項文化活動資金等,這些無疑制約了鄉村文化的開展。除此之外,還有農村人才的缺失以及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都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積極尋求合理的化解之道。
遵循文化建設的客觀規律
記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對如何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作出了精煉而深刻的強調,比如“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等。怎樣才能讓關于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論述和科學部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左亞文:馬克思曾說,一步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但人的行動又是受思想支配的,因此,提高認識、端正觀念、把握規律、落細落實,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所在。
必須克服重經輕文的錯誤認識。長期以來,存在這樣一種觀念:認為經濟是第一位的,文化是第二位的;前者是實的,后者是虛的;前者是有用的,后者是無用的。正是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有些地方有意無意地忽視文化建設。實際上,這種觀念完全違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和文化辯證關系的思想。經濟和文化二者之間不僅存在著決定和被決定的關系,也存在著雙向建構和耦合互動的關系,因而無所謂第一第二、孰重孰輕的問題,必須將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看待。
必須遵循文化建設的規律。文化和經濟一樣,也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在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中,我們要深入研究文化自身的規律,并按其規律辦事,切忌莽撞蠻干,搞一哄而上和一刀切。“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文化是最富有個性和差異特征的,不同鄉村,其文化特點都會有所不同,我們都要充分予以尊重,并因勢利導。對于鄉村農耕文化傳統,我們應持虔誠敬畏的態度,正確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繼承是前提,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而發展是更好的繼承。
必須細化措施并加以落細落實。對于鄉村文化的硬件建設,必須從制度上制定達標的規范,以保證資金到位、項目到位、落實到位;通過“最美家庭”“孝子孝媳”“好公婆”“好妯娌”等評選活動,激發農民向善向上的道德情感;制定完善鄉規民約,嚴禁黃毒賭,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反對陳規陋習,倡導文明新風;開展“培育中國好家風”活動,挖掘和弘揚家訓家教中的優良傳統,等等。鄉村文化振興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長期過程,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方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開創鄉村文化振興的新局面。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