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漢設計團隊助力“中巴經濟走廊”
楚天都市報8月15日訊15日,國家“一帶一路”規劃的重要節點性工程——巴基斯坦東灣快速路勘察設計工作基本完成,轉入土建施工環節。該項目由在漢央企中交二航局下屬的武港院技術團隊承擔設計任務。
巴基斯坦東灣快速公路南起瓜達爾港區中巴友誼大道,北至N10濱海高速路,全長約18.9千米,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由中國交建EPC總承包,中交天航局與中鐵十七局聯合施工。該項目橫貫深溝壑谷,穿越茫茫戈壁,復雜的地勢與干旱的氣候環境對設計工作的推進提出了嚴峻考驗。
項目設計工作的推進過程是不同技術標準之間的“博弈”過程。“巴方咨工起初不信任中國標準,一度堅持在技術條款中采用當地所熟悉的美國標準,部分實驗指標對中方在后期施工階段的材料運用、工藝選擇等形成了制約。”武港院路橋設計公司副經理徐超坦言,項目設計過程中,中國標準的推廣并非一片坦途。
技術團隊通過分析發現,初始合同中所展示的設計要點,部分彎道路段相關技術要素的取值未做明確規定,未能預留足夠的轉彎半徑,使得高速行駛的車輛在通過彎道時的風險增加。此類方案容易造成車輛受力失衡,不僅會降低行車舒適性,影響駕乘體驗,甚至有可能造成重型車輛的傾覆,釀成嚴重后果。
經過反復數輪溝通,巴方技術人員最終認識到中國技術標準對于該項目的設計方案更加適用,同意采用中國標準完成幾何設計中關鍵要素的取值,以保障圖紙的精確性與實用性。與此同時,團隊還指定專人翻譯技術語言,使巴方人員對技術理念更好地理解與把握,為技術交流掃清障礙。
團隊通過衛星地圖模擬測量與實地勘驗相結合的方式,收集項目設計所需的平面和高程數據,并通過三維圖像解析等信息化流程,逐步完成設計工作。嚴密的參數運算與科學的測量手段,將設計圖與實際環境的誤差控制在1厘米的范圍之內。中國技術標準使得設計方案與后續施工環節完美銜接,成功規避了因中外標準差異所導致的兼容性問題,在提升工效的同時,一定程度上節約了總成本。
據悉,巴基斯坦東灣快速公路所處的瓜達爾港區在“中巴經濟走廊”上扮演者陸地段終點與海上段起點的“雙重角色”,是國家“一帶一路”規劃的重要支撐。該項目的落成,不僅將激活瓜達爾港區的貨物集散與進出口貿易,還有利于持續鞏固加深中巴“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中巴命運共同體注入更豐富的內涵。
責編:廖晶
想了解最新鮮、實用、有趣的本地新聞資訊?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搜索微信號【dachuwang】
關注【大楚網】官微,大楚君和大楚妹等你一起,讀懂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