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的李婆婆心肝脾膽全反位,是位罕見的“鏡面人”;近期的梗阻性黃疸又讓她渾身發黃,生命危在旦夕。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鏡專家大膽采用內鏡微創技術“左右互搏”,讓年高體弱的李婆婆避免“挨一刀”,并順利康復出院。
李婆婆來自上海。近日來家人發現她變成了“小黃人”——渾身的皮膚甚至眼珠都變成了黃色,還嘔吐不止。送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一檢查,發現老人總膽紅素超標,考慮是腹部腫瘤和化膿性膽管炎引起的肝功能異常。醫生判定,必須盡快解除膽管梗阻,否則可能出現肝衰竭危及生命。
鑒于李婆婆年高體弱,傳統的開放性手術存在較大風險,人民醫院專家決定為她實施經十二指腸內鏡膽道內支架放置手術。希望盡可能在創傷最小的情況下,快速解決膽管化膿問題,緩解老人痛苦。
可李婆婆的身體卻給醫生出了個“難題”:X光片顯示,她居然是一位發生幾率大約為百萬分之一的“鏡面人”,心臟、肝臟、脾臟、膽等重要器官的位置與正常人相反——心臟、脾臟在右邊,肝臟位于左邊,位置好像是正常臟器的鏡中像。這樣的生理解剖結構與正常結構相反,要求手術醫生“左右互搏”,極大地增加了手術難度。
病情如火情。消化內科ERCP專家鄧濤和周中銀兩位教授決定挑戰不可能。他們在仔細評估李婆婆的臟器結構后,小心翼翼經口插入十二指腸鏡,通過胃、十二指腸到膽囊。期間,膽管插管、進鏡受阻、插管方向及切開方向逆轉等困難,均被逐一攻克。內鏡進入膽總管后,醫生再置入一根導絲,循兩根導絲分別置入一根長約14㎝的塑料支架至肝內膽管,大量白色膿液隨之出。經過引流治療,李婆婆黃疸明顯下降,“小黃人”的各類急性癥狀也快速消失。
鄧濤教授介紹,近年來消化內鏡技術迅猛發展,其中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技術(ERCP),由于不開刀、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深受患者青睞。目前,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在逆行胰膽管造影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內鏡下鼻膽汁引流術、內鏡下膽汁內引流術、內鏡下取石術、內鏡下膽管內支架置入術等微創介入治療引領全國,不開刀救治了大批膽總管結石、膽管腫瘤、胰腺腫瘤造成的梗阻性黃疸患者。(陳晨 通訊員 高婷 俞媛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