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8天大嬰兒“咳嗽”,原是患先天性心臟病
楚天都市報7月16日訊出生18天的嬰兒,因感冒咳嗽被家人帶到醫院看病,細心醫生發現,患兒咳嗽、吼喘聲音異常,喉嚨里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經層層抽絲剝繭,一步步找出患兒真正病因,是患先天性心臟病雙主動脈弓,經手術治療,目前已順利出院。
鄂州男嬰小鳴(化名)是個早產兒,出生18天后,出現鼻塞、咳嗽癥狀,以為是月子中的媽媽將感冒傳染給了他,隔離觀察了2天后,小鳴咳嗽癥狀仍沒有好轉,6月30日,被家人帶到武漢兒童醫院進一步診療。
該院新生兒科副主任醫師舒迎春發現,小鳴患兒新生兒肺炎,但他一陣一陣聲音尖銳的咳嗽聲,與一般患肺炎患兒不太一樣,還有些氣促,哭聲帶有嘶啞感,喉嚨里還會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即使安靜下來也有很重的吼喘聲。
“吃奶時有沒有經常嗆奶?哭鬧時是否有憋喘或呼吸困難的情況?”當舒迎春醫生問起小鳴平日的情況時,單獨帶小鳴過來看病的爺爺奶奶對這些細節沒有太留意,不能明確說明。
由于吼喘聲音實在是異常,舒迎春醫生懷疑,小鳴還可能患有喉部或氣道問題。該院耳鼻喉科專家會診后,建議做喉部CT,進一步查看。檢查提示,喉部未見異常,但氣管下段較狹窄。該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龔立會診后提出,氣管下段狹窄除自身發育狹窄外,還可能是受到了心臟血管壓迫。
隨后,心臟大血管CT檢查結果證實了專家們的猜想,位于心臟上部的主動脈弓竟分成了兩條,形成雙主動脈弓,“環”形包繞并壓迫氣管和食管,使氣管下段受壓變窄,稍向右側移位,小鳴咳喘聲音異常的真正原因終于被找到了。
“患兒喉部發出的呼嚕呼嚕聲,實際上就是氣管受壓迫后,呼吸不暢導致的哮鳴音。”該院心胸外科主任皮名安介紹,雙主動脈弓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大血管發育異常,患兒在胚胎時期,主動脈就已經分出左右兩支,合并動脈導管,形成一個包繞食管和氣管的“環”。就是這個“環”,如同橡皮筋一般,扎住氣管、壓迫食管,引起患兒呼吸異常、喂養困難等癥。
氣道受壓嚴重時,可能會讓呼吸驟停,小鳴隨時可能失去生命,必須立即實施手術,對畸形的主動脈弓進行矯治。
考慮到小鳴僅有18天大,手術的部位還是主動脈大血管,所以在手術中要精細操作,縫扎止血,無疑是對手術醫生不小的挑戰。該院心胸外科手術團隊與麻醉科默契配合,謹慎操作,離斷左弓,將氣管從“環”形包繞中解放出來,順利完成了雙主動脈弓矯治術,小鳴終于能順暢呼吸了。
術前,還發現,小鳴除雙主動脈弓外,還有動脈導管未閉。原本以為孩子只是一場小感冒,沒想到竟是這么嚴重的情況,讓家人慶幸“幸好及時送醫,被細心醫生發現問題”。
皮名安主任介紹,雙主動脈弓是先天性主動脈發育異常,產前可經胎兒心臟彩超篩查出來。他建議,孕產婦要按時產檢,爭取早發現,待患兒出生并進一步確診后,在食管和氣管尚未明顯壓迫的狀態下實施手術,可以有效降低該病近遠期并發癥的發生率。
如果錯過胚胎時期的檢查,而新生寶寶又出現反復呼吸道感染、氣急、吼喘,甚至有不明原因的進食梗阻癥狀時,家長就要警惕血管環畸形的存在,應立即到醫院做心臟CT排查,一旦確診病情,就該及時接受手術,不能拖延貽誤病情。
責任編輯:陶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