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許多高校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進行多種主題多種方式的社會實踐。湖北大學通識教育學院的大學生社會實踐隊伍,帶著對長江經濟帶建設發展的思考,奔赴多個長江沿江城市,結合書本所學的理論知識,學習和考察當地經濟社會狀況。
7月10日至14日,湖北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共舞長江經濟帶,勇做時代弄潮兒”暑期社會實踐團第二分隊,實地走訪宜昌市的一些重點鄉村、企業和長江江段,冒著酷暑,頭頂烈日,用腳底板踏踏實實來丈量社會。
宜昌是長江經濟帶中的重要城市,宜昌市正在大力建設長江黃金水道,打造全國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基地。7月11日,同學們來到國家循環經濟示范企業興發集團新材料產業園。同學們了解到,為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該工業園拆除沿江化工裝置,關閉四個沿江化工排污口,對工業廢水進行處理,并且收集地面水和山泉水,對所有污水進行綜合處理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水零排放。“我們堅決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把生態效益放在首位,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破解‘化工圍江’困局,實現科學、有序、高質量發展。”興發集團工會主席萬義成說。
在素有“壩頭庫首第一鎮”之稱的太平溪鎮,同學們走進綠色宜居示范村,感受生態文明建設在鄉村落實情況。美麗的村莊茶圃青青玉米壯,白龍青峽紫煙爐。樹林青翠,鳴聲上下,村民與禽鳥同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志愿者介紹,許家沖村常住人口8000人左右,為避免污水直排長江,村里建立了污水處理廠,村民的生活污水全部流入污水處理廠,經處理后再進行循環利用,避免了長江水被污染。同時,村委會還建造便民洗衣池和留守兒童希望家園,鄉村成為百姓向往之地。“我搬來這里快二十年了,每月能領到國家補貼,出門就是水泥路,日子越過越好!”一位正在便民洗衣池旁洗衣服的老奶奶說。
位于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的黃陵廟水文站,負責監測兩壩間的水文情況,并通過長期觀測流速、流量、含沙量、魚類繁殖等現象,為環保、航運、漁業、氣象、旅游、科研機構等提供有效數據。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三峽分局局長劉天成長熱情接待了同學們,向同學們介紹了長江宜昌段的水文監測情況并帶領同學們登上監測傳實地查看長江生態。 “宜昌嚴格控制企業污水排放,對企業污水排放的要求從達標排放提高到零排放,這對長江水質變好起到了很大作用。”
據介紹,今年暑期,湖北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在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遴選了43名品學兼優的同學,聯合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開展多種主題的社會實踐。同學們在輔導員老師的帶領下分成四組,分赴武漢、宜昌、荊州、岳陽等地,實地走訪調研長江經濟帶發展情況。(通訊員 陳冰 胡煒杰 陳揚帆 程曼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