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治保主任以沖抵工資的方式挪用危房改造資金,村會計偽造檔案 套取危房改造資金,村支書違規收取異地搬遷戶保證金……
近日,湖北隨縣紀委通報了
一批村干部在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
比較典型的基層腐敗有以下這件:
去年11月,隨縣“攻堅拔寨”第四督查小組在檢查草店鎮雨蒙村精準扶貧工作落實情況時,發現該村會計張某在2016年5月,偽造該村村民黃學禮和黃培成危房改造檔案,套取危房改造資金1.5萬元,用于支付本村企業華恒公司修路拆遷款。2018年3月,張某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隨著一件件農村基層“微腐敗”案件浮出水面,揪出了一批損害群眾利益的“害群之馬”。
今年前5個月,隨縣紀檢監察機關共受理村干部問題線索107件,已立案86件,黨政紀處分86人,同比增長53%。
5個月受理線索107件,立案86件,處分86人,意味著平均每個月就能收到村干部問題線索21件,每個月立案17件。 這個成績很不簡單。
隨縣是怎樣做到的呢?
發動老百姓當“千里眼”“順風耳”
荊楚網 (微信ID:cnhubeigw)梳理發現,今年以來,隨縣持續保持正風反腐高壓態勢,將村級財務納入年度審計和任期審計范圍內,整合紀檢、財政、審計等力量,采取定期巡查、集中檢查、隨機抽查 等多種方式,運用大數據 等手段,對村級資金開展聯合監督檢查。
同時,該縣發動村級紀檢委員、紀檢監察信息員和普通群眾對村干部進行近距離監督,打造“10分鐘監督圈” ,對發現的問題抓早抓小、快查快結。
“是紀委嗎?我要舉報……有領導干部在大操大辦……”此前,隨縣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的干部接到群眾舉報電話后,第一時間責令萬和鎮紀委迅速奔赴現場取證。
不到10分鐘 ,萬和鎮紀委干部就趕到事發地點。經調查,這是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干部姚某在萬和鎮長凌賓館為其兒子操辦“升學宴”。
當日下午2點 ,該鎮紀委對赴宴的管委會部分干部、轄區內村干部和村民進行談話,做好筆錄固定證據。晚8點 ,姚某將超范圍收受21人的4200元禮金交由太白頂景區管委會分別予以退還。
給違紀者當頭棒喝,絕不“網開一面”。姚某身為行政機關公務員,違反規定操辦喜慶事宜,受到行政警告處分。舉報人對處理結果表示滿意。
據當地媒體報道,前些年,干部違規違紀只要與己無關,沒危害到個人利益,群眾大多是冷眼旁觀、置之不理。可如今,群眾對發生在身邊的腐敗問題和不正之風不再視而不見,甚至主動對干部作風“找茬挑刺”。老百姓成為黨和政府的“千里眼”“順風耳” 。
“10分鐘監督圈”
激活基層監督“末梢”
群眾的思想和心態發生如此變化,原因何在?
如今,一些“四風”問題穿上“隱身衣”、躲進“青紗帳”,隨縣紀委“見招拆招”,在縣、鎮、村三級建立完善“10分鐘監督圈”,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監督的積極性,形成黨員干部作風問題快速查證工作機制。
隨縣縣、鎮紀委分別受理縣城區域和鎮區范圍內的黨員干部作風問題舉報,均能在10分鐘內趕到現場查證。對發生在村組(社區)范圍內的群眾舉報,由鎮紀委通知該村紀檢委員10分鐘內趕到現場查證。對黨員干部重大作風問題,由縣紀委統一安排進行查證。
為方便群眾舉報,隨縣借助農村智能廣播平臺的5058個大喇叭播報惠民政策、廉政文化等內容,面向全縣廣泛張貼《關于對黨員干部違紀問題進行監督舉報的公告》。
當地紀委通過報紙、電視、隨縣政府網,以及“清廉隨縣”和“隨縣發布”微信公眾號等,向社會公布監督舉報電話和郵箱;在縣紀委監察局機關安排專人接待群眾來信、來訪。對群眾舉報查證屬實的,對舉報人給予一定獎勵。
發動群眾對黨員干部進行“近距離監督”,織就直達“神經末梢”的監督網絡。
隨縣林業局張某違規使用公務用車搭載家屬、吳山鎮山豐村喻某和聯強村杜某午餐飲酒、尚市鎮林業管理站劉某違規招待……廣大群眾一改過去“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想法,只要發現黨員干部違規違紀,就及時向紀委舉報。
隨縣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負責人說:“群眾舉報不但有人管,而且很快就有結果,處理也不留情面,照這樣抓下去,‘四風’就刮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