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武漢開發區華中數字出版基地。(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勇 攝)
圖為: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向武漢文化發展集團發放歌曲《在此》版權申報受理通知書。 (視界網 張敏 攝)
圖為:國家、省和武漢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共同啟動華中版權登記大廳啟用按鈕。 (視界網 張敏 攝)
圖為:華中版權登記大廳啟用,著作權人前來咨詢。(視界網 張敏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唐曉安 通訊員 周明德 張敏
6月28日上午,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華中版權登記大廳在武漢開發區華中智谷(華中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正式啟用。
這是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西南版權登記大廳落戶成都、華東版權登記大廳落戶上海、粵港澳版權登記大廳落戶深圳后,第四家京外直屬版權業務受理機構,將面向華中地區、長江經濟帶所有單位或個人,開展各項作品著作權登記、計算機軟件登記,提供受理、代理、審核和發證等服務。
這意味著,今后華中地區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所有著作權、計算機軟件等版權登記不用再上北京,而在武漢就可完成,也標志著武漢作為全國中心城市的地位,進一步凸顯。
消息甫出,有人驚嘆,有人驚喜,有人疑惑。
一個服務華中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的“國字號”公共服務機構,湖北武漢靠什么魔力,從華中數省市和長江經濟帶諸城市中,搶得先機?
面對武漢市內各區爭奪,地處武漢西南部的武漢開發區,又以什么魅力,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尋訪華中版權登記大廳落戶歷程,有人慨嘆,這一國家版權公共服務機構,落戶武漢開發區,實至名歸。
“天元”板塊,“國字號”基地集聚
浩瀚星空,有一個神奇力量,即任何物體間都有相互吸引力,且這個力的大小與各物體質量成正比。這就是月球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繞著整個宇宙轉的奧秘。
經濟領域,也有一個神奇引力,一個地區因技術、人才、產業基礎等迸發出的強勁活力,往往對周邊地區產生強大磁力,吸引各方人才、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紛紛集聚。
湖北,九省通衢,全國重要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武漢,中國版圖“天元”,長江中游城市群核心板塊,中國中部最具創新活力城市。
正如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主任段桂鑒所言,面對中部諸省多座城市競爭,華中版權登記大廳最終花落湖北武漢的主因是,湖北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省份,武漢作為國家自主創新重鎮,境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近年文化創意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以軟件著作權登記為例,2017年湖北省軟件登記量為21615件,占全國軟件登記總量2.9%,排名全國第9位、中部第一。
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版權局)副局長胡偉說,湖北既是文化教育大省,也是版權資源大省。全省13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萬在校大學生,近百所國家科研機構和重點實驗室,數十萬高教、科研人員,每年創造生產具有高價值的版權作品數百萬件、軟件作品數十萬件。
放眼武漢開發區,這個1991年動工興建,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歷經20多年發展,已經成為武漢市乃至湖北省最重要的先進制造業聚集區。2017年,該區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等六項主要經濟指標,位居武漢市第一;境內工業年產值過百億企業達6家,過千億企業1家。
雄厚經濟實力,強大工業制造能力,強勁發展動能,吸引世界知名企業紛紛將亞洲總部、東亞總部、中國總部、華中總部,布子武漢開發區。截至目前,已有56家世界500家企業落戶該區;國內知名創新創業企業、科研院所等落子武漢的,幾乎都在武漢開發區設有相應機構。僅以圍繞汽車產業研發的知名機構,就達近百家。
武漢開發區相關人士介紹,近年,武漢開發區已吸引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際知名企業、科研院所在此設立研究機構。國內清華、北大、復旦、同濟、武大、華中科大、武漢理工等知名院校和全國戰略性新興企業,均與武漢開發區開展有產學研合作。過去一些誕生于武昌、光谷的互聯網+企業,也不斷西遷至武漢開發區。武漢開發區為此形成了以南太子湖創新谷、經開創服、華中智谷、海創云等四大創新創業基地,入駐各類創新企業已達近千家。
創新要素集聚,創新活力四射。2017年,武漢開發區發明專利申請量再創新高,達1216件,有效發明專利位居全國前列;每萬人擁有量超50件,高出全國平均數9.8件的410%,高出武漢市平均數28.76件的74%,高出全國國家級經開區平均數37件的35%。2017年,武漢開發區兩項發明專利獲得省專利金獎,獲金獎總數占全省七分之一。
武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吳天勇介紹,華中版權登記大廳落戶的武漢開發區華中智谷,是2011年經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全國第4個獲批的國家級數字出版基地,也是華中地區唯一的國家級數字出版基地。
武漢開發區工委委員、漢南區委常委馮愛明認為,坐落于擁有國家自主創新基地、國家級開發區、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光環的武漢開發區,華中版權登記大廳必將為華中和長江經濟帶創新驅動發展,增添強勁新引擎。
極致服務,“圍繞企業轉”再提速
驅車沿武漢西三環行駛,途經武漢開發區北太子湖時,細心的人們會被湖畔一幢幢色彩斑斕的高樓吸引。“這15幢現代高樓,就是武漢開發區華中智谷一期項目所在地。華中版權登記大廳就在該園區D4棟。”華中智谷文化創意園運營管理機構——中芬智谷(武漢)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康陽介紹,華中智谷規劃占地246.6畝,一期15幢、建筑總面積15萬平方米的園區已交付使用;二期建筑總面積35萬平方米的園區正在興建中,預計2019年底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園區簽約企業64家,員工規模達2000人。入園企業中,文化數字出版類企業19家,服務配套企業或機構5家,數字出版產業相關行業企業40家。2017年營業收入達34億元,稅收超過1億元。
漫步這片充滿夢幻般景致的時尚創意街區,寬敞、舒適的辦公樓,與綠叢簇擁的開闊街面,和諧搭配。從空中俯瞰,宛如一幅長江三峽風光圖。
武漢開發區商務城管理辦公室主任易山偉介紹,華中版權登記大廳是2017年11月簽約落戶華中智谷的。為支持華中版權登記大廳建設,武漢開發區拿出了最好地段、最優政策,并實施定身量做服務。
易山偉介紹,華中版權登記大廳從項目簽約到落地非常迅速。2017年12月6日,武漢市舉行招商引資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華中版權登記大廳正式啟動建設,到2018年6月28日華中版權登記大廳正式啟用,只用了8個多月。期間,武漢開發區商務城給予無微不至服務,并給予了極為優厚配套政策支持。如從版權登記大廳建設、運營設備購置、大廳起步期間運營等方面都予以資金支持。同時,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相關困難,武漢開發區各職能部門均第一時間上門解決。
為支持園區企業發展,2017年5月,武漢開發區出臺促進產業集聚“黃金30條”,每年拿出18.6億元,支持獎勵園區先進制造業、總部經濟、高新技術產業等。華中版權登記大廳作為落戶該區的區域總部,受到產業政策支持。
找準企業發展“痛點”,疏通審批流程“堵點”。武漢開發區商務城服務華中版權登記大廳舉措,只是武漢開發區服務轄區8大產業園區、15000多家企業的縮影。
為提升行政服務效能,不斷提升營商環境競爭力,2017年武漢開發區在武漢市率先開展“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服務基礎上,又在武漢市率先推行“5+2”政務服務。今年初,該區行政審批改革繼續深化,企業辦證時間從過去半年縮減到3個工作日;企業注冊由過去3天縮減至1個工作日,重大產業項目行政審批從過180個工作日縮減到33個工作日,多項行政許可校驗由7個工作日縮減到現場辦結。
2018年6月19日,武漢開發區又出臺新規要求,社會投資重大產業項目審批全過程不得超過15個工作日,政府投資項目審批全過程不超過54個工作日。
為將服務落到實處,該區出臺“圍著園區轉,圍著項目干”工作機制,區主要負責人帶頭,及時傾聽發展呼聲,高效解決園區企業發展困難。
2018年6月15日,武漢開發區再出狠招,每月第二周周二舉行一次項目推進會,進度靠后項目的分管區領導,要坐“后進席”;每兩個月將考核結果在媒體上公開通報。
武漢開發區主要負責人表示,事業不等人,工作耽誤不起,該區將“實打實”“硬碰硬”,推動干部主動作為、敢于擔當、馬上落實,形成拼搏趕超的工作狀態,確保各項重點工作高質量落地見效。
動力變革,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黨中央近年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版權作為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產業的戰略資源和核心要素,是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的生命線和保障線。
段桂鑒認為,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以版權保護為基礎切實鼓勵激勵創新,以版權要素為催化劑促進相關產業深度融合,以版權服務為助力推動地區產業轉型升級,以版權產業為抓手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正逢其時。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副主任、區域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魏紅介紹,華中版權登記大廳落戶武漢,就是要發揮武漢國家中心城市這一窗口和自主創新發展引領作用,助力長江經濟帶轉型發展。
魏紅介紹,華中版權登記大廳項目將面向華中地區和整個長江經濟帶所有單位和個人,開展各項作品著作權登記、計算機軟件登記提供受理、代理、審核和發證服務,同時提供集版權法律咨詢、版權資產管理、版權金融和區域產業研究咨詢等為一體的確權、授權、維權、研究咨詢、宣傳推廣的五大平臺服務。
她說,華中版權登記大廳落戶武漢,不僅是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在“十三五”期間推進區域版權服務窗口體系建設的關鍵布局,也是將國家版權公共服務向核心城市和重點地區延伸的重要舉措。通過這個窗口,將為長江經濟帶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以武漢為代表的華中地區文化創意及高新技術產業繁榮發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綜合性版權服務及核心要素支撐。
武漢開發區相關人士介紹,面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新材料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武漢開發區將依托華中版權登記大廳這一新服務平臺,加快轉型發展,推動全球知名車都、智能家居之都、機器人之都和通航產業之都建設。
各方聲音
打造區域版權服務平臺正逢其時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主任 段桂鑒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武漢作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正呈現強勁發展之勢。
隨著全國上下重視版權的氛圍越來越濃,版權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期。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作為國家版權公共服務機構,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版權服務的全方位、專業化、體系化創新。高度重視區域版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抓住機遇,與湖北武漢合作設立華中版權登記大廳,打造又一個區域版權公共服務平臺,正逢其時。
武漢作為國家自主創新重鎮,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必將迎來新一輪發展高潮。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與武漢經濟開發區攜手共建華中版權登記大廳,是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在“十三五”時期推進區域版權服務窗口體系建設的關鍵布局,也是將國家版權公共服務向核心城市和重點地區延伸的重要舉措。通過這個窗口,把版權確權、授權、維權、研究咨詢、宣傳推廣五大服務平臺功能依托九省通衢的武漢輻射華中地區,為區域文化創意及高新技術產業繁榮發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綜合性版權服務。
推進資源大省向產業大省轉型
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版權局)副局長 胡偉
湖北既是文化教育大省,也是版權資源大省。
近年來,湖北版權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國家版權局的指導下,全面實施版權強省戰略,充分發揮版權資源優勢,積極推進版權資源大省向版權產業大省轉型升級。繼華中國家數字出版基地進駐武漢開發區之后,2012年5月,國家級版權交易中心——華中國家版權交易中心成功落戶湖北,這兩個國家重點項目先后落戶湖北,構成了湖北新聞出版產業的“雙子座”“姊妹篇”。
華中版權登記大廳正式啟動運營,無異給湖北版權插上騰飛翅膀,增添了新動能。作為省政府版權行政管理部門,將努力做好華中版權登記大廳的服務保障工作,搞好統籌協調,加強合作共建,促進互利共贏,積極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充分發揮華中版權登記大廳在湖北版權行業的示范引領作用。
確立武漢華中版權中心地位
武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吳天勇
版權與文化產業密不可分,甚至關乎著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華中版權登記大廳落戶武漢,將為武漢市乃至整個華中地區、長江經濟帶流域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綜合性版權服務。不斷創新版權服務模式,以專業化、全方位的版權服務助力武漢產業轉型升級,以版權要素為催化劑促進相關產業又好又快地融合發展。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華中版權登記大廳不僅是華中智谷(華中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構建文化產業發展平臺和提升版權服務、促進數字出版及文創企業向基地集聚的核心引擎,也是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在文化產業發展、國家版權公共社會服務承載功能上的有力支撐,她的啟用標志著武漢作為華中地區和長江經濟帶中部城市群版權中心地位的確立。
為開發區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武漢開發區工委委員、漢南區委常委 馮愛明
時下,武漢開發區正搶抓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武漢的重大歷史性機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四個排頭兵”要求,圍繞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總目標,堅持走輕型升級、創新發展道路。
華中版權登記大廳落戶華中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是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與武漢開發區雙方強強聯合、誠信合作的重要成果。華中版權登記大廳的啟用是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在文化產業發展、國家版權公共社會服務承載功能上的有力支撐。這不僅為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更將為武漢開發區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唐曉安 通訊員 陳安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