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毛冬聲接受記者采訪。(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梅濤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韓煒林 艾紅霞
6月25日,武漢銳科激光在深交所上市,湖北A股上市公司總數增至98家。
此時,距“荊楚第一股”鄂武商1992年掛牌深交所,時光已悄然流淌25個春秋。
“荊楚第一股”的“助產士”毛冬聲,叱咤中國商界近30年,曾經成為全國人代會主席團成員。
上世紀80年代,在國營商場千篇一律的年代,他聘請香港公司改造裝修武漢商場;在“姓資姓社”的爭論中,他對武商進行股份制改造;在商場漸多、競爭激烈之時,他叫響“扎堆理論”……
83歲的毛冬聲,依然梳著瀟灑的大背頭,雙眼依然炯炯有神。回望馳騁商海的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他如數家珍。
“我遇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當時一心只想把企業做大。”
“冒著被摘烏紗帽的風險搞‘第一股’”
6月12日,在東西湖金銀湖畔一處住宅里,記者見到了武漢商界“奇人”毛冬聲。“股份制改造,現在看起來很平常,但當時可真不容易,是冒著被摘烏紗帽的風險搞的。”他說。
上世紀80年代,改革浪潮奔涌。1986年,武商嘗試“資產經營承包責任制”。敏銳的毛冬聲發現行不通——承包者將該削價處理的滯銷商品放入倉庫“充數”,個人得利企業受損。
武商改革,路在何方?毛冬聲找到時任武漢市體改委主任葉金生。
“敢不敢試下股份制?”可以增加自主經營權,可以有一筆不付利息的錢……葉金生的介紹讓毛冬聲怦然心動。
研究、協商,幾番復雜的程序后,1986年12月25日,武漢市第一家股份制企業——武漢商場股份集團有限公司掛牌,向工行武漢市分行、武鋼等6家股東發行股票622萬股。
彼時,“姓資姓社”爭論升溫。不久,更令人心驚的消息傳來。
1988年,春節。一位高層領導視察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談到股份制時說了三點:搞股份制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股份制“吃掉”了國有資產;搞股份制的人動機不純。
當天中午,毛冬聲接到北京百貨大樓總經理鄭萬和的電話,“領導都發話了,你就不要搞啦!”
心里七上八下,春節一過,毛冬聲找到時任武漢市委書記黎智。聽了匯報,黎書記沉默良久:你們繼續搞,就是搞錯了,武漢也只有你們一家。
改革,在戰戰兢兢中推進。
東方風來滿眼春。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方談話時一語定乾坤: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
此時的武商,歷經3次增資擴股,總股本已達到1.4億多元。毛冬聲放開手腳,快馬加鞭推進股票上市。
半年里,毛冬聲一個月要坐兩三次飛機跑中國證監會。用垮了兩臺復印機,蓋了100多個公章,湖北資本市場迎來了歷史性時刻——1992年11月20日,鄂武商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為“湖北第一股”。
此役,2.45億元“不付利息”的巨資流入武商。
一花引來萬花開,“股份熱”迅猛席卷,此后數年里,武漢僅商業企業就有中百、中南、漢商、六門、武石油等5家公司登陸股市。
“想吃螃蟹,就不能怕它的大鉗子”
從股市上拿到2.45億巨資,干什么?
曾經多次出國考察的毛冬聲注意到了一個現象:凡是人流量大的地方,必定是商場密布之地,從香港銅鑼灣到新加坡烏節路,再到上海的南京東路,無一例外。
毛冬聲將此現象稱為“扎堆”。依據“扎堆論”,他要在繁華的航空路口再建幾個大商場。
當時,武漢大商場已有16家,在建的32家,市場會不會飽和?毛冬聲力排眾議:如果我們不建,別人的規模、環境超過我們,武商就會被拋在后面!
不久,武商旁邊建起了武漢廣場、世貿廣場,空中連廊將3座大商場連為一體,宏偉景觀當時全國難得一見,毛冬聲稱之為“摩爾商業城”。
毛冬聲出生寧波余姚,8歲那年母親病逝,父親帶著哥哥在武漢等地謀生。15歲時,他一路顛簸來漢尋父,當年虛報年齡已滿18歲,通過武漢市百貨公司招工考試,第一份工作是接電話。因為表現積極,他調到業務科室,接著入團入黨。1955年,20歲的毛冬聲當上武漢市商業局團委書記。
好景不長。1957年,他因“不當言論”被打成右派,被送到東西湖、青山的工地勞動,直到1979年“摘帽”,長達22年。
童年苦難、青年受挫,讓毛冬聲內心的不安分愈加強烈——絕不墨守成規!
1982年,48歲的毛冬聲出任武漢商場總經理。
“終于可以干一番事業了!”“不安分”的毛冬聲上任第一件事,是改造武漢商場!
彼時,占地7400平方米的老武漢商場破破爛爛——燈光暗淡、“洋灰”抹的地面凹凸不平。
商場里要有升降電梯、塑膠地板、咖啡廳、游樂廳……為什么要改成這模樣?毛冬聲說:從美工室訂的國外畫報上看到的。這樣的工程,國內干不了。
香港一帆裝飾工程公司獲悉后,拿出了設計方案,預算120萬美元。
“美元?沒用過,也沒看到過。”為難之際,聽說國家有外匯,毛冬聲直奔北京,找到此前并不認識的商務部部長劉毅。
劉毅將貸款報告簽到中國銀行總行信貸部,120萬美元貸款很快到位,成為全國首筆改造商場、稅前還貸的外匯貸款。
3年后,1985年9月1日,改擴建的武漢商場開業。營業員統一著白襯衣打紅領帶,樂隊演奏,圍觀者水泄不通。
開業第一年,銷售額從改造前的7000萬元升至兩億元,貸款當年還清。
“改造完,領導來看,點點頭,我的腦袋保住了。要是搖頭,我就完蛋了。”回憶當時的情景,毛冬聲半開玩笑地說,貸款美元、請香港公司裝修,這兩個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舉動,武商都沾了。
“想吃螃蟹,就不能怕它的大鉗子。”這是毛冬聲掛在嘴邊的話。
“干則思變,不變不干”
干則思變,不變不干。說起武商發展的這一基本理念,毛冬聲說,那是1982年在深圳培訓時,從一本哈佛教材上看到的。
“干事,不能走老路。”“一個企業要是3年不變,就死了。”毛冬聲說。
變,須有“法”。在毛冬聲看來,改革要敢闖,但更要善闖,將事干成。
為什么請香港公司改造武商?
毛冬聲說,他請經常與外商打交道的武漢貿促會傳遞“武商要改造”的信息。結果香港公司來了,“如果來的是美國公司,也許就是美國人干了。”
請香港公司改造武商后,有人懷疑其中“有鬼”,武漢市兩位人大副主任帶著審查組進駐武商,“查了兩年,還好,沒查出什么問題。”
跟香港公司啥關系?毛冬聲的“交待”很有趣:“我跟外商的關系就是五頓飯。我請外商吃了三頓飯,外商請我吃了兩頓飯,飯在商場食堂吃的。再就是外商抽三五煙,比我的好,見面我就抽他們的煙。”
與港商合資創辦武廣,與馬來西亞商人合資組建量販公司。在他掌舵期間,武商辦了7家合資公司。“把外資企業引進來,在眼皮底下學習管理經驗。”
執掌武商22年,賺回了350個武漢商場。2004年,69歲的毛冬聲退休。
“當時每月領取退休工資1572元,開始了晚年生活。”對于有媒體報道他曾持有三四萬股鄂武商股票,毛冬聲解釋說,他沒錢,當時只買了3000股,后來擴股到5000股。因為公司高管必須持股,他代公司“買”了2萬股,這部分股份賣出后收益上交。
談起改革開放40周年,毛冬聲說,改革開放,對我而言是最好的天時地利。武漢企業要發展,必須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