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恩施市盛家壩鄉二官寨村用3年時間走上旅游脫貧之路。圖為今春恩施鄉村文化旅游節在二官寨村啟動時的場景。(視界網伍功勛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暢 通訊員 劉尚華 謝順
決戰貧困,進入攻城拔寨、爬坡過坎的關鍵期。
以打硬仗的決心、釘釘子的韌勁,恩施市全力以赴,盡銳出戰,幫助11.2萬名鄉親拔掉“窮根”,連續3年在貧困縣精準扶貧實績考核中被評為A類。
高位推進扶貧潮涌清江畔
初夏時節,清江河畔,武陵深處,處處升騰決戰貧困的強大氣場。
面對難中之難、堅中之堅,恩施市實施超常規戰法,用最大精力謀劃扶貧攻堅。2月14日,恩施市委書記、市長簽署脫貧攻堅1號令,全市組建17個鄉鎮脫貧攻堅指揮部,34名市級領導擔任正副指揮長,在前線坐鎮指揮,并賦予前線指揮部自主決策權、干部任免建議權和臨機處置權。
集中優勢兵力,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由各市直單位一把手、鄉鎮負責人、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村黨支部書記、村“兩委”干部、駐村工作隊隊員共同組成193個脫貧攻堅工作隊,進村入戶,奔赴一線。
變走讀為住讀,2560名工作隊成員工作在村、崗位在村、吃住在村,全面介入基層工作,精心謀劃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人居環境改善。“端午節來吃粽子啊!”每逢節日,崔家壩鎮茅田坪村的老上訪戶向文貴都要給駐村工作隊班長、市婦聯主席甘艷打電話問候,今年端午節也不例外。駐村期間,甘艷與原單位工作脫鉤,一心一意謀劃脫貧。向文貴因為田地糾紛多年上訪,無心生產,甘艷主動上門,妥善處理了向家的窩心事,向文貴一躍成為脫貧標兵。工作隊還應地制宜謀劃核桃、煙葉、養蜂等產業,使過去百姓窮困、村莊荒蕪的景象徹底改觀。
不斷完善考評體系。全市建立日常考評與集中考核相結合、系統考評與實地考評相結合、正向激勵與負面考核相結合的考評考核機制,鄉鎮精準扶貧考核在年度目標責任考評中的權重由40%提高到50%,考評中失分較多,排名靠后的鄉鎮,在年度綜合目標考核直接納入不合格。
分類施策才能精準發力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在于精準。
扶持誰、從哪扶、怎么扶,全過程都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舞陽辦事處一謝姓村民申報貧困戶,由于他家房屋比較破舊,通過了初審。然而,憑借全市大數據聯網,謝某在市區的另一處住房信息迅速被電腦調出,被取消申報資格。
恩施市強化部門協作,優化信息共享機制,探索建立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幫扶責任人手機客戶端可以隨時查詢。將大數據核查和干部進村入戶核查相結合,覆蓋率達98%,2017年,全市剔除不符合條件的對象799戶,1669人,新納入符合條件對象943戶,2526人。
分類施策,做好五個一批(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六個精準(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又出臺雨露計劃、親情小屋、大病一站式結算等13個子項目,確保每條脫貧政策靶向聚焦,精準到細小環節。
沙地鄉一位廖姓婆婆不愿易地搬遷。經深入了解,原來是擔心新搬遷小區沒有菜地,她腿腳不便難買菜。該鄉重新規劃菜地,解決了搬遷難題。恩施市堅持信任群眾,依靠群眾,與貧困群眾共同制定脫貧方案。全市圍繞短板,聚焦致貧成因,因戶施策,為145個貧困村及11.7萬貧困人口量身繪制脫貧路徑。
龍鳳鎮龍馬村以前只收春茶,恩施市引進杭州茶企,在該村落地全省首條抹茶生產線,通過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民種植抹茶基地1000余畝,讓過去拋荒的夏茶變身大產業。根據全市產業總體布局和各村實際,施展繡花功夫,因村因戶制宜發展脫貧產業,原則上按照“1+1+1+1+N”模式(即一村一個規模化種養殖基地、一個龍頭企業、一個專業合作社、一個村集體經營公司、多個貧困戶),保證村村有產業,戶戶能增收,加快特色產業帶動脫貧步伐。
摒棄“等靠要”變苦熬為苦干
“謝謝你們的關照,我今后要靠自已的力量發展生產。”3月28日,太陽河鄉兩河口村民熊章永笑逐顏開,他找到市教育局駐村工作隊,主動退回了政府照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名額。
13年前,熊章永的兒子突然失蹤,杳無音信,遭此打擊的他,一夜白頭,整天愁眉不展。工作隊員幫他用微博、微信發布尋人信息,聯系央視“等著我”志愿者組織等。今年3月18日,失蹤多年的兒子熊萬禮帶著媳婦回家了。當年因一點小事負氣出走的他十分羞愧,與父親一起找到工作隊,表達了全家自力更生、共同脫貧的強烈愿望。“扶貧不是簡單‘給’和‘送’,關鍵是要把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調動起來,主動打贏脫貧攻堅戰。”市扶貧辦主任吳秀忠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該市近年來多措并舉,營造激發內生動力的強大氣場。
父母多病,家境貧寒,卻依靠給大峽谷景區游客當向導,用背簍背出致富路的“背簍哥”劉成松;幼年失去雙臂,卻身殘志堅,與命運頑強搏斗的脫貧先鋒“拳頭哥”李友軍;從一貧如洗,到自主創業,創辦20多家門店的婦女帶頭人向成桂……2018年3月5日,全市經濟工作會上,十佳脫貧標兵走上頒獎臺,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掌聲。
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近年來,恩施市逐步建立從村到市的三級脫貧模范評選體系。大力挖掘、樹立、宣傳一批來自脫貧一線的先進典型,推出“十佳脫貧人”“最美恩施人”“十星文明戶”等系列評選,把他們的事跡編成畫冊,發到每個貧困戶手中,匯編成文藝節目,送節目下鄉,巡回演講,弘揚脫貧正能量,使一批群眾燃燒激情,摒棄“等靠要”思想,變苦熬為苦干。
從要我富到我要富,過去“背靠墻根曬太陽,坐等政府救濟糧”的現象逐漸消失,如今“愚公移山、弱鳥先飛”的氛圍漸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