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評論員
縣域經濟是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全省發展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6月27日召開的全省縣域經濟工作會,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體現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堅強領導,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充分彰顯了省委省政府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堅定信心和決心。
經過長期努力,我省縣域經濟有亮眼表現。2017年縣域經濟占全省GDP總量的比重達到60.4%,連續三年占比保持在60%以上。GDP過500億元的縣市區由10個增至13個,大冶、宜都、棗陽、仙桃進入“全國百強縣”。但也要清醒看到,我省經濟與發達省份還有不小差距,這個差距主要體現在縣域經濟的差距。特別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層次較低、結構不合理,發展效益不高、開放程度不夠、創新能力不強、資源要素約束趨緊等一些老問題依然突出,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任務艱巨。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適應經濟全球化、新一輪科技革命競爭的必然要求,是解決好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奮力開辟湖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思想是總開關、總閘門,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要解決思想觀念不適應的問題。現實中,有的同志一談到縣域經濟,就大談GDP排名、工業經濟、規上企業等,對發展質量、環境保護、民生改善則輕描淡寫;有的同志在謀劃縣域經濟發展時,總是盼著上級給政策、給資金、給項目,對自身優勢、發展機遇、市場規律則認識不清、把握不夠。這些問題警醒我們,思想觀念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就不可能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拿出有針對性的舉措;穿不透短視思維的迷霧,沖不破思想觀念的牢籠,就不可能激發潛力、釋放活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邁向新天地。
思路決定出路,思路一變天地寬。我們要看到,縣域經濟不是一縣一域的經濟,而是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的發展,要跳出縣域看縣域,打破行政區域界線,既立足本地特色和優勢,也放眼市域省域乃至全國全球,統籌謀劃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重視與周邊產業配套,積極參與都市產業分工,共同打造產業集群、產業鏈條,實現合作共贏、互補協調發展;縣域經濟不是單純的工業經濟,而是“四化同步”的發展,既要強調工業強縣,也要重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統籌推進縣域“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縣域經濟發展也不是GDP的簡單增長,而是追求更加協調、更可持續、更高質量的發展,必須樹立質量效益導向,更加注重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發展動力、提高發展質效等方面下功夫,從拼投入拼資源的增長,轉向生態化綠色化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湖北時強調指出:“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告別“老套路”,以更新的理念、更開闊的思路去思考、謀劃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機遇、新路徑,我們才能開辟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境界,為奮力譜寫新時代湖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