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 通訊員 彭俊
每個工作日,湖北能源神農架天然氣公司的陳方軍,都要開著小皮卡“巡線”。
每到一處天然氣管道里程樁,31歲的陳方軍都用儀器記錄,然后觀察周邊地勢。里程樁有沒有動過?農田有沒有被翻過?天然氣管道周邊的地有沒有被挖過?認真細致地巡查,透露出陳方軍的珍視。
這里是華中高山唯一通管道天然氣的地區。從2012年埋下第一根天然氣管道,到2014年點火投產,到2018年近75%的居民用上了天然氣,背后有什么故事?
從不買賬到成為生活習慣
位于松柏鎮的物資局小區內,居民胡玲正在準備中午的飯菜。輕按開關,“啪”的一聲,燃氣灶里升騰起幽藍躍動的火苗,既方便又清潔。
“安逸得很喲!”胡玲樂得眉開眼笑,“過去我們燒柴、掌廚,每次把飯做完,胳膊都是黑黑的。”
2013年,湖北除神農架以外,實現了天然氣全覆蓋。神農架由于高山密布,加上冰雪極寒的惡劣天氣,不具備建設管輸氣源的條件。然而,作為世界自然遺產所在地,神農架林區又是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的一部分,這樣的生態地位,讓神農架對清潔能源十分渴望。
然而,一開始人們并不買賬。
神農架海拔高,冰凍時間長,建造、運輸成本較高,即使有政府補貼,居民用氣也要3.98元每立方米,非居民用氣4.36元每立方米,遠高于其他地區用氣價格。居民不愿接受,寧肯用電、燒柴;商戶不接受,不如用柴油。2014年3月8日,第一個天然氣用戶通氣,到2015年,只有300多戶居民開通天然氣。
要想讓大家用,就得先告訴大家用天然氣的好處。
進村入戶,上門宣傳是“基本款”。“老鄉,你看,現在一年燒柴火做飯、取暖,費用也不便宜;煙熏火燎的,對自己身體,對空氣質量,對林區生態環境都不好。用天然氣清潔、方便、環保。”公司營銷部肖華成本賬一算,“拉攏”了不少客戶。
林區政府也給予極大支持,從政府小區到干部職工家庭,都開通了天然氣。新建小區必須按照“三同時”文件要求報裝天然氣,避免二次施工。政府還拿出補貼:2016年6月30日之前開通天然氣的用戶,返1000元天然氣。
現在,用天然氣已成為老百姓新的生活習慣。到2017年,神農架天然氣用戶已達7000多戶。
運輸車冰雪中走了5天
神農架海拔高,人口規模有限,全部鋪設天然氣管道,成本高,技術上也不現實。經過當地政府和天然氣公司再三調研,綜合分析對比,決定采用液化天然氣作為神農架的氣源。
液化天然氣是天然氣經壓縮、冷卻至其沸點(-161.5℃)溫度后變成液體,通常液化天然氣儲存在低溫儲存罐內,再由油罐車運輸,使用時重新氣化。
然而,滿載液化天然氣的槽車長18米,重40噸,它們上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神農架360度的彎道,人字形盤山公路,冬季更是常常鋪著10厘米厚的積雪,外地司機上一次神農架,都狠狠地捏著一把汗。
年初,全國遭遇“氣荒”。1月25日,神農架的儲備天然氣已經到達警戒線。原本當天要運抵的天然氣罐車,到了房縣進神農架的路口,司機一看地上都是厚厚積雪,轉頭就走。
馬上面臨“斷炊”,公司總經理毛義學和司機軟磨硬泡,將路線更改為經宜昌到木魚。可過了宜昌一上山,還是被冰天雪地困在路上。在當地交通部門幫助下,一輛裝載機將槽車慢慢地牽引,終于在第五天到達木魚鎮,解決了燃眉之急。“每次下雨下雪,槽車進出神農架,我們都要全程護送。”神農架公司分管安全生產的副總經理郭冬輝說,公司的員工個個都被“逼”成了安裝防滑鏈的“師傅”,連女同志都能在3分鐘完成。“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護送好槽車,不然,這些外地車下次就不會來了。”郭冬輝說。
價格漲時,他們沒有限氣限供
在全國遭遇“氣荒”之際,神農架不僅原有的居民、工商業用戶沒有出現限氣限供的情況,新增用戶也全部滿額供應。
毛義學回憶,當時液化天然氣的價格從4000元一噸暴漲至12400元一噸,遠遠高于神農架林區物價局核準的氣價,天然氣公司沒有以此為借口限供限氣。
為穩定氣源,爭取優惠價格,神農架公司領導四處奔走。經多方多次談判,在與陜西延長集團簽訂長期供氣合同后,又聯系廣西北海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作為備用氣源。
為讓天然氣覆蓋林區,他們還想出了“點式供氣”的辦法,通過設置小型儲氣罐和管網,實現部分區域供氣。
目前,已完成大九湖生態移民搬遷小鎮——坪阡古鎮天然氣利用配套項目的重新選址工作,整個古鎮及旅游大巴用氣將全部使用天然氣。木魚鎮、四季小鎮、大九湖都實現了點火通氣,林區6所中小學實現了天然氣集中供暖。
使用清潔能源,踐行綠色使命。神農架出租車、公交車也將逐步“喝上”天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