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歲武漢男子肚子比足月孕婦還大,不能長時間臥床休息,走一會路就呼吸不暢。五年來,劉先生被肚子“藏”的巨瘤惹得茶不思飯不想,身體越來越差。近日,協和醫院為他成功切除腹腔內重達25公斤、直徑約50公分的巨型脂肪肉瘤。
中藥保守治療 結果瘤子越長越大
42歲的劉先生是武漢一名自由職業者,長期靠為客戶定制自駕游為生。五年前,他在本地醫院因腹部包塊行腹腔腫物切除手術,術后病檢結果提示為高分化脂肪肉瘤。
2014年,在一次體檢中行腹部B超發現,腹腔里面的瘤子又開始肆意生長。萬般無奈的家人聽說有朋友因為口服中藥,可以讓瘤子越長越小。接下來,劉先生口服中藥治療三年。2015年11月,因右側腹股溝疝住院行局麻無張力疝修補術,近幾年發現腹腔包塊逐漸增大。
劉先生說,他工作性質決定了運動量并不大,而且長期坐在車內,不斷長大的瘤子對于他的工作影響不大。可是伴隨時間的推移,口服的中藥并沒有能讓他肚子變小,反而越來越大,甚至影響到他的生活。他怕吃發物的食物會滋生瘤子的生長,一度只吃素食為主,少量食用豬肉。由于營養不均衡,他的身體也越來越差,肚子越來越大,稍微走一下,就氣喘噓噓。萬般無奈,妻子帶他來到武漢協和醫院胃腸外科。
25公斤重巨瘤相當于8個足月胎兒
5月28日至該院就診,當劉先生挺著個“大肚子”前來武漢協和醫院就診時,外表看上去與懷胎10月即將臨產的孕婦并無二致。經CT檢查,原來陳某整個腹腔被一顆巨大的腫瘤(50x40cm)完全填滿。該腫瘤肆無忌憚地生長,已經完全“占領”了患者的腹腔,甚至將胃、腸、脾、腎、肝等臟器統統擠壓到一邊。胃腸外科主任陶凱雄教授介紹,脂肪肉瘤普遍體積巨大,里面都是脂肪組織。
術前腎動態顯像提示右腎功能嚴重受損,左腎功能代償性增高;ct提示右腎嚴重積水,且腫瘤包裹右腎,與下腔靜脈關系顯示不清。科室討論認為手術難度極大,手術風險極高。
6月14日,胃腸外科陶凱雄教授團隊行原切口進入的剖腹探查術,為了將腫瘤完整切除,術中緊貼下腔靜脈剝離,下腔靜脈破損處行下腔靜脈縫合修補術,左腎及左輸尿管完整保留,手術過程困難,但整個手術過程順利,手術歷時5個小時,術中出血約500ml。患者術后(晚上12點左右)即轉入ICU,待麻醉復蘇后,患者于第二日便轉入普通病房。
術后第三天,患者已開始進流質,下床活動。經術后測量,該巨型腫瘤直徑約55厘米,重量則達到25斤,相當于8個足月胎兒的總重量。
胃腸外科主任陶凱雄教授介紹,腹膜后脂肪肉瘤常見于成年人,男性居多,本病好發年齡為40-60歲,發病率約占全部惡性腫瘤的1%以下,是一種生長較緩慢的惡性腫瘤。腹膜后脂肪肉瘤早期并無明顯的典型癥狀,且解剖位置較深,給診斷帶來了困難,病人通常以腹部不適/腹脹/腹部包塊等進行性加重時就診,其中以腹部腫塊為首發癥狀的患者占80%。另外,可有排尿困難/下肢腫脹等局部壓迫癥狀及發熱/消瘦/乏力等慢性消耗癥狀。手術是目前治療腹膜后脂肪肉瘤最有效的方法。無論是首發還是復發,外科的終極目的在于徹底切除腫瘤,避免復發或盡量延長復發時間。復發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難點就在于解剖關系和層次與周圍組織及器官的分界不清。其中,像這例患者一樣,腫瘤浸潤大血管的情況屬于難度及風險最大,術中可能無法完整切除病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這例患者很幸運,在我們的努力下,病灶完整切除,術后恢復順利。(通訊員聶文聞 吳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