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武漢開發區(漢南區)深改會審議通過了《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關于進一步優化重大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行政審批流程的實施細則(試行)》,“容缺受理”事項覆蓋面在全市領先,這標志著武漢開發區(漢南區)重大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審批跑出“新速度”。(大楚網 王淼 通訊員 彭宇 楊玉紅)
此前,武漢開發區(漢南區)社會投資重大產業項目審批時間是33個工作日、基礎設施項目為60個工作日。該《細則》實施后,社會投資重大產業項目審批時間將縮短至15個工作日,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時間縮短至54個工作日,審批時間分別縮短了55%和10%。
據了解,該《細則》是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的通知》基礎上,結合武漢開發區(漢南區)實際情況制定的。其主要改革措施既有國家、省、市的規定規定動作,也有結合區情的自選動作。
其中,武漢開發區(漢南區)自行試點的改革審批事項包括:一口受理、聯合審查。利用行政許可事項全部劃轉區行政審批局的優勢,通過內部整合,在政務服務大廳設置建設項目綜合窗口,所有涉及規劃、土地、建設的審批事項,都由綜合窗口受理,變“多頭受理”為“一口受理”。實行規劃方案審批與土地供應審批并行,建立聯合審查機制,由區行政審批局牽頭,組織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參與聯合審查,出具聯合審查意見,建設單位根據審查意見修改規劃方案。企業再也不用挨個窗口提交材料,挨個部門蓋章,只需要一個窗口交資料,一個窗口等結果,中間的流轉過程都由工作人員完成。
信用承諾、先建后驗。社會投資項目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圖審查合格書(含人防施工圖審查意見、消防設計審核意見),辦理直接發包手續后,可由項目建設單位按照要求作出書面承諾,辦理施工許可手續。審批部門建立容缺審批項目臺賬,定期清理,向項目單位發放催繳通知,并將到期仍未補齊資料的項目通報給區紀委、重點辦和行業監管部門督辦。行業監管部門加強項目的事中事后監管,并負責督促企業完善相關手續,對未補齊資料的項目不得進行竣工驗收。
全程幫辦、無縫對接。各園區組建幫辦隊伍,全面實行項目全程代辦幫辦制度。對于市區兩級已簽約未開工的重點投資項目,提前介入、跟蹤幫辦,提供常態化、精準化、全流程、保姆式服務。區行政審批局設立重點項目幫辦員,負責項目審批全流程的咨詢服務和園區代辦幫辦人員的業務培訓指導。
區行政審批負責人表示,《細則》的實施將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服務效率,為促進全區項目早開工、早建設,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全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的審批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