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圖為:點軍區綠水青山保護良好。(視界網 劉亞靖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唐宜貴 吳擒虎 通訊員 汪軍
6月5日,隨著一陣巨響,宜昌市點軍區樂星紅旗電纜公司兩根高約50米的煙囪被爆破拆除。這兩個煙囪分別是該公司的燃油和燃煤鍋爐煙囪,煤改氣以后,兩個煙囪廢棄,此次爆破徹底清除了安全隱患。
點軍區雖屬于宜昌主城區,但位于交通不便的江南,發展速度較慢,綠水青山在這里得到良好的保護,與繁華的江北城區隔江相望,形成宜昌“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獨特景觀。
隨著宜昌城市骨架的拓展,大量城市功能向點軍區轉移。圍繞全面建成全省綠色發展示范區、宜昌科教文化核心區、宜昌現代化城市形象展示中心等目標,點軍跨越趕超,一座濱江生態新城正在崛起。
保護生態 關停污染企業
土城鄉落步埫村,翠綠山林間,建有一家養豬場。豬場規模不小,年出欄4000頭豬,卻沒有任何異味,也不見污水糞便。
養豬場老板叫劉金華,幾年前賣掉上海的房子,辭掉高薪工作,回村創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環保局了解環保政策要求。在建第一個豬圈時,沼氣池和排污管道也同步建好了。
養豬場越做越大,環保投入從沒落后。前年擴建沼氣池和排污管道,去年購入吸糞車、干濕分離機,建有機肥加工廠,今年準備再建一個有機肥發酵池。
如今,劉金華的養豬場實現污水糞便零排放,沼氣、沼渣、沼液、有機肥多渠道變廢為寶。3年環保投入近300萬元,他不僅沒覺得虧,反而嘗到了環保的甜頭。
點軍是養殖大區,無序養殖曾造成環境污染。去年,點軍將全域分為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60%的區域被納入禁養區,關停不符合環保要求的規模養殖場413個,今年還將關停108家。
點軍區農林水局局長祁美俊說:“去年區級財政可支配收入只有4億元,而為推動養殖場關停工作,就投入7390萬元。養殖規模縮減一大半,全區農業總產值減少近億元。”
關停大潮中,很多養殖戶可沒有劉金華的“運氣”。點軍規模最大的一家養殖場,正將養殖業務遷往四川,轉型建設荷花觀光休閑農業項目。土城鄉一養雞場因靠近水源地,政府歷時3年幫助其消化庫存,終于關停。
一張白紙,好繪藍圖。點軍全面出清高污染產業,保護綠水青山。
2016年底,點軍區田田化工被關停,開啟宜昌長江沿線化工企業“第一拆”,區域內塑料、制鋁等高污染企業相繼關停、搬遷、轉型;今年3月,該區最后一個沿江砂石碼頭被關閉,標志著該區11座砂石碼頭全部關閉復綠;今年5月22日,隨著凱普松電子科技公司排污口被拆除,點軍20多個直排長江的排污口全部被封堵。
農旅融合 青山綠水增值
從宜昌江北城區出發,前往點軍土城鄉,一路青山疊翠,茶園成壟,微風拂面,只需40多分鐘車程,就可來到一處海拔1300米的高山,名叫白云山。
站在白云山頂,可遠眺宜昌城區、秭歸縣城,三峽山水風光盡收眼底。歐陽修游覽至此,作《望州坡》贊嘆:“崎嶇幾日山行倦,卻喜坡頭見峽州。”
炎夏時節,白云山才20多攝氏度。白云望州旅游公司在此投資10億元,建設白云山度假小鎮,計劃常住1萬人,年客流量10萬人。
高山上建小鎮,最大困難是缺水。為此,點軍區政府組成服務專班,找遍了十幾平方公里的山林。最終,區政府與三峽水務合作,鋪設50公里管道,經三級提水,終于解決白云山用水難題。如今項目快速推進,預計明年就能迎客。
點軍實施“生態立區、旅游興區”發展戰略,利用近郊區位和鄉村資源,讓青山綠水成功變現。
除了白云山度假小鎮,還有車溪、青龍峽、鳴翠谷、印象新村、天王谷等一批旅游好去處,在點軍拔節生長。去年,花栗樹村的御園禪茶文化節、牛扎坪村的枇杷節、泉水村的蜜柚節、落步埫村的年豬節等一批鄉村特色節慶活動,攪熱了沉寂山鄉。點軍的藍天、青山、碧水,刷爆了人們的朋友圈。
去年2月,點軍啟動農村路網升級工程,3年投資6.7億元,將農村公路全部改造成旅游公路,從3.5米寬拓至7米甚至9米寬,路面刷黑,配上路燈、綠化帶、游步道,進一步提升鄉村“顏值”,方便了旅游交通。
高位起步 建設科教新城
綠水青山人人愛,但點軍區委書記宋濤說:“點軍雖適合生活,但我們要明確自己的產業發展和定位,不能僅僅是‘睡城’。”
招什么商、興什么業、建什么城?根據宜昌市政府規劃,點軍將逐步發展成為宜昌科教文化核心區,未來10年,人口將從11萬增至30萬。
點軍區委區政府據此斷定:點軍已進入人口凈流入、產業重新起步的關鍵階段。今年的三級干部會議上,高品質、高層次、高水平、高標準的“四高”建設目標,深入人心。
經過3年建設,去年9月,宜昌市一中從江北搬到江南的點軍。這所學校是由紀念郭璞的墨池書屋,和紀念歐陽修的六一書院合并而成,百年文脈從未中斷,從這里先后走出了3位院士。
該校黨委書記陳鵬介紹,新校區投資6.5億元,融入了海綿學校、智慧校園、國際化辦學等全新的發展理念,將宜昌基礎教育的最高水平帶到了點軍。
宜昌市一中落戶點軍,初中、小學等以其為中心集聚,有望吸引師生、家長、經商服務人員近3萬人。該校還將利用校友資源,引進國家級實驗室和高端人才,帶動產學研項目發展。
除了宜昌市一中,向點軍區集聚的科教文化項目,還有宜昌市奧體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宜昌市委黨校等。未來,依托場館發展賽事和會展經濟,依托科教資源發展科技孵化、培訓產業,依托高端人才發展文創產業,一幅發展藍圖已經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