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京山丁致鵬引入“稻蝦”富鄉鄰
農村新報訊 農村新報全媒記者 文凱 通訊員 徐洲
6月2日,在位于京山縣坪壩鎮坪壩村的福澤園家庭農場里,數百畝稻田已插上秧苗,10多位農民正在環形蝦溝里拉網捕蝦。“今年投放的第一批蝦苗,4月底成蝦陸續上市,每天可捕1000多斤,目前共賣了5萬斤。”農場負責人丁致鵬捉起一只揮舞著大鉗的龍蝦高興地說,今年行情不錯,等6月下旬秧苗長結實后,馬上投放第二批蝦苗。
51歲的丁致鵬是坪壩村人,二十多歲起就外出務工經商,積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17年初,聽說坪壩村仍有63戶農戶還未擺脫貧窮,丁致鵬決定回鄉發展產業,帶動鄉親們致富。“七山二水半畝田”,坪壩村人均只有半畝地,如何發展致富產業?丁致鵬先經過多方考察,認為潛江的“稻蝦共作”模式值得借鑒,“投入小、收益高、周期短、見效快”,且農田及水系資源與坪壩村的自然條件非常匹配。
2017年7月,他的福澤園家庭農場在坪壩村掛牌成立,流轉土地370畝,投資450萬元建起“稻蝦共作”養殖基地。
為把養殖風險降到最低,丁致鵬花10萬元年薪從潛江、監利、漢川請來3名經驗豐富的技術員,對稻田水質、環境溫度、清塘、殺菌、投苗、病害防治等環節進行全方位的技術管控。
經過近一年的摸索,“稻蝦共作”的效益顯現,有了穩定的產量和質量,一下子就打開了市場。一位前來拉貨的武漢籍商販告訴記者,坪壩鎮漳河水系縱貫全境,原生態的植被、土壤等自然風貌保持良好,生長出來的小龍蝦具有生態、綠色、無公害的特質。
丁致鵬的家庭農場主打小龍蝦和蝦稻米,捆綁著13戶貧困戶共同發展,近期目標就是通過整合上下游產業來帶動全村貧困戶脫貧;3至5年后,再提升品牌價值,帶動全村貧困戶共同致富。
坪壩村黨支部書記丁建社介紹,“稻蝦共作”已經作為村里的扶貧支柱產業。福澤園家庭農場以每畝每年600元的價格流轉了118戶農戶的370畝土地,加上務工等收入,戶平增收在2.6萬元左右,今年可實現13戶貧困戶脫貧摘帽。
“這種模式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畝純收入最高可達8000元。今年,基地370畝水稻田可實現純收入290余萬元。”丁致鵬信心滿滿地說。
責編:ro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