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湖北華舟重工應急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應急預警與救援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應急”),揭牌儀式在武漢舉行。
多年來,華舟重工專注于研發、生產應急預警與救援裝備,在國內外應急救災行動中屢次大顯身手,被譽為中國應急行業先鋒。目前,國家成立了應急管理部,利好政策不斷出臺,國內應急產業快速成長。
業內人士估計,包括相關產品和服務在內,應急產業年經濟總量接近萬億元。“中國應急”要如何在這片廣闊的藍海中掘金?
用好先發優勢
開發國內外兩大市場
“中國應急”是一家軍工企業,產品“軍味”十足,實力不俗。
6月12日上午,在江夏“中國應急”演練場上,指揮員一聲令下,一臺GQL111型重型機械化橋像“變形金剛”一樣伸出機械長臂,穩穩地搭在道路缺口上。長15米、橋面寬3.8米的機械化橋不到5分鐘架好,一輛坦克隆隆開過。
和這臺“搭橋神器”一起亮相的還有好幾臺設備。它們平災結合、軍民兩用,曾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孟加拉洪水、巴基斯坦地震、“東方之星”客輪失事等救援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應急產業是為突發事件的預防、監測、處置、救援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中船重工集團副總經理姜仁鋒說。中國自然災害多樣且頻發,70%以上區域、50%以上人口分布在氣象、地質、海洋自然災害頻發地區,防災救災、搶險救援越來越受重視,推動了應急產業發展。
應急產業有較高行業準入門檻,如軍工研發生產的資質就要求相當嚴苛,應急裝備的用戶多是軍隊或政府的應急救援部門,對產品供應商的要求也相當嚴苛。而“中國應急”的前身華舟重工創建于1967年,是國內軍用應急交通工程裝備最大供應商和總裝單位,占應急交通裝備市場份額80%以上,產品出口到亞、非、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形較完整的產業鏈。
“50年積累形成了這種先發優勢,其他企業是難以做到的。”“中國應急”總經理唐勇說。今后一段時期,公司將開發國內、國外兩大市場,在國內軍品市場向各個軍兵種拓展,民品市場要擴大政府采購覆蓋面和大型工程公司用戶。在國際市場上,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市場覆蓋全球50%的國家和地區。
整合中船重工資源
中國應急第一品牌將在湖北崛起
華舟重工更名為“中國應急”,不僅僅是名稱變了。
“更名后,‘中國應急’將作為中船重工應急產業板塊的上市平臺公司。”姜仁鋒說。目前,中船重工正在把下屬企事業單位手中有競爭力的各類新型應急技術、產業資源逐步整合進入“中國應急”。
這些技術和產業資源有哪些?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列舉了一下:各類海洋裝備使用的綜合消防設備、核應急發電機組、應急交通工程裝備、海上應急搜救系統、援潛救生裝備和潛水、深海個體救援裝備、高原應急救生裝備、核輻射監測預警系統、發電應急系統……
胡問鳴表示,湖北是中船重工科研生產重要單位的集中地,更是應急產業發展的主戰場。中船重工將加強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制定應急裝備標準,建立應急裝備研發創新中心、試驗驗證中心和應急救援與逃逸體驗館,推動應急產業高質量發展。
“得到這些資源的支持,公司將如虎添翼。”唐勇說。雖然公司已成為國內龍頭企業,且國外類似產品進入我國的可能性不大,優勢地位一時難以撼動,但新技術研發的步伐一直沒停下,“十二五”以來,新產品對公司貢獻率超過50%,近年來,更是加快了智能化、精準化、無人化、網絡化新產品的研發。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22.03億元,是中船重工旗下表現最亮眼的企業之一。經過中船重工資源整合,預計在未來幾年,公司體量將擴大到百億級別,立志做中國應急第一品牌。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一葦 李婷 通訊員李五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