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清代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所建黃鶴樓
圖為:如今的黃鶴樓景區游人如織
楚天都市報記者蕭顥攝
楚天都市報訊 記者陳凌燕
試問,誰人不知黃鶴樓?
它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一起被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被譽“天下江山第一樓”;它有1800年歷史,期間興廢建毀達20余次;無數文人墨客借它抒懷,留下大量經典詩句;它與武漢血脈相通,武漢稱為“江城”,就源于李白的“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日歷標簽
黃鶴樓始建于公元223年,曾作為“軍事樓”,后演變成為觀賞樓。可惜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建好,又毀于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黃鶴樓重建工程正式動工,1985年6月11日,黃鶴樓建成對外開放。
總設計師憶當年 曾放話建不好樓就去跳長江
原中南建筑設計院副總建筑師向欣然,是黃鶴樓重建工程的總設計師。日前,78歲的向欣然在家中接受了楚天都市報記者采訪。“為黃鶴樓,我做了三件事。”說起黃鶴樓,老人雙眼閃光,眉宇間帶著自豪,“第一件是設計出它的樣子,并建造完成;第二件是明確它的功能,曾有人提議做酒樓,有人建議當博物館,而我認為它應該用來展現黃鶴樓歷史文化、體現它千余年的歷史深度;第三件是將它建成公園景區。”向欣然說,從1978年啟動重建計劃到2000年公園最后一個景點完成,歷時22年,工程幾乎占據了他整個職業生涯,“我自己有兩個兒子,但我一直把黃鶴樓當作第三個兒子。”
回想黃鶴樓的重建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比如,為什么要重建?要建成什么樣?重建前,有據可查的最后一座黃鶴樓是清朝的同治樓,建于1868年,1884年毀于大火。1978年湖北啟動重建黃鶴樓工作時曾遇到不小爭議,當時有人覺得物質條件這么有限,花幾百萬修這個樓干什么?還有人覺得,建黃鶴樓會收不回成本……最終證明,重建黃鶴樓,對武漢的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延伸都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設計師人選也經歷變更。“最初項目并不是交給我,是由另一位資深建筑師負責,我只是幫他繪制效果圖。后來院里成立了黃鶴樓方案設計攻關小組,我負責設計輔助方案。沒想到經過專家多次修改、調整、評審、討論,我的補充方案反客為主,被確定為推薦方案。”巧的是,據湖北省檔案館收藏的資料顯示,抗戰結束后,湖北曾邀請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主持重建黃鶴樓,后因種種原因擱淺。若干年后,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系的向欣然,成為了黃鶴樓工程的總設計師。
“我一直在想,這個樓修起來,怎么能讓人一眼認定它就是黃鶴樓?它必須保有黃鶴樓的歷史基因。權衡再三,我選擇以清朝的黃鶴樓為設計原型,就是因為這幢樓在很多人心中是真實存在過的,也有歷史照片留存,它能與人們更好地產生共鳴。在造型上,考慮到重建后它位于蛇山上,因此我的設計為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從任何角度看都巍峨壯觀。”1980年2月,向欣然提出的“以清代黃鶴樓為原型進行再創造”的方案獲批,歷時1年7個月的黃鶴樓建筑方案設計工作才畫上句號。
設計方案只是第一步,后面還有建筑施工圖設計、建筑室內設計、黃鶴樓公園總體規劃以及園林景觀設計等考驗。“在黃鶴樓工程實施的第一次各方協調會上,市領導問我,你能把黃鶴樓搞好嗎?我回答,搞不好黃鶴樓,我去跳長江!”向欣然此言一出,四座皆驚。
向欣然笑著說,別看我口出“狂言”,其實是有底氣的。在建設過程中,他全情投入,全部150張設計圖紙基本上手繪完成。由于極度勞累,體重急劇下降。“1985年黃鶴樓竣工落成典禮上,我只想大哭一場。”向欣然說,他多次看到游人掏出黃鶴樓的資料照片與新樓比對,“對,黃鶴樓就是這個樣子”“比以前的更好看”,這些評價讓他備感欣慰。
隨后,向欣然繼續推進黃鶴樓公園的總體規劃與建設,設計建造了南樓、白云閣、擱筆亭、涌月臺、跨鶴亭等一系列人文景點以及景觀式服務建筑。“2000年退休前夕,我剛好完成了黃鶴樓公園最后一個大型景點——吉祥鐘的設計與建造。”
如今的黃鶴樓游人如織,是無可爭議的武漢名片。“能參加黃鶴樓的重建,是我這輩子做的最有價值的一件事!”向欣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