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圖為:青和居社區四點半學校,社工老師張詠梅和孩子們一起閱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娜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芳 劉娜
“草無一寸綠,方圓五里荒。”
青和居20棟屋頂花園,71歲的社區志愿者蔣桂梅修花剪草時,遙想棚戶區舊景,直言“換了天地!”
棚戶區,已成為歷史。
林立的高樓、花園式社區,拔地而起。
“生活在今天這個時代,同幾十年前相比,真是滄桑巨變,恍如隔世。”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和居看望社區干部和群眾后感慨。
花園,是外在的美麗。
家園,是內心的依戀。
花園式新社區如何成為租戶的精神家園?
社區黨組織如何引領居民共建共治共享?
青和居探索出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社區治理之道,可圈可點可贊。
花兒種進泥土,“自治”意識種進心里
80歲的獨居老人董家財身板硬朗,整日種菜養花,倒也不覺得寂寞。
6月1日下午,社區“再生花園”舉辦植綠活動,他樂顛顛去了。
“再生花園”,原本是小區里一個裸露的土坡。
今年初,社區黨總支協同物業公司,申請武漢市綠化委員會的“綠色驛站”項目,把這里開辟成小花園,每周舉辦兩次活動,讓居民自己種花。
舊輪胎涂上彩色顏料,就成了天然花盆;舊自行車的車簍、后座栽上花兒,造型獨特;舊沙發、舊棕墊、飲料瓶,在大家的巧手下,成為一景。
一株小花種進泥土,共建社區的歸屬感、“自治”意識,慢慢種進心里。
“以前,清理樓道廢棄物,有些居民怪我們多管閑事。‘再生花園’建設中,邀請居民參觀,他們的怨氣也消了,還主動到花園做義工。”社區物業公司總經理李鋼說。
“上次活動,發給了我兩盆多肉植物,還教我養花。”19棟居民湯傳英說,她是“再生花園”的鐵桿粉絲。平常,她帶頭捐出廢舊物品,還動員門棟鄰居參與活動。
“房子是租的,家是自己的,好環境靠大家共同營造。”62歲的徐漢菊先后經歷過喪夫、喪子之痛,現在,她每天跟花花草草在一起,心情開朗了很多。
因家住一樓,董家財曾在門口開荒種菜。物業勸他拆除,他一直含糊其詞。
參加“再生花園”活動后,他成了“明星花翁”,經常有居民端著花盆上他家請教。
“不能辜負黨組織和群眾的信任!”董家財思忖著,找了個傍晚,悄悄拔掉了門口的菜,種上了花。
6月1日活動結束后,他領著物業人員來到自家門口,一臉自豪:“粉的是芍藥,紅色是茶花,這棵苗子是鐵樹……我自己種的,供大家欣賞。”
共舞一支曲,讓社會組織融入基層治理
租戶李紅妹愛跳廣場舞,她拉起一支30多人的舞蹈隊,早晚翩翩起舞。
租戶夏謀階會打湖北大鼓,他喊上會吹拉彈唱的居民,組建藝術團,京劇、黃梅戲,樣樣出彩。
興趣是最好的粘合劑,因興趣而組建的各類社會組織,在青和居如雨后春筍般生長。
如何讓社會組織融入基層治理?
社區黨組織因勢利導,在黨群服務中心2樓開辟各種活動室,引導社會組織規范發展,服務群眾、凝聚群眾。
“剪紙大師”毛明月來了,傳授剪紙技藝,讓無業居民學會一技之長;
巧手居民吳俊來了,帶領熱心婦女把廢舊小物件做成精美工藝品,在淘寶上出售;
藝術團更有章法了,夏謀階統籌各種曲藝項目,制定藝術團公約,遇上節慶活動,拉出來就是一場晚會;
廣場舞也不擾民了,李紅妹虛心聽取社區黨組織建議,協調多個舞蹈隊,把跳舞時間控制在早8:00之后,晚8:30之前。
政府購買服務的公益性社會組織,更是社區治理的得力幫手。
愛熙社工組織有3名工作人員,他們和社區網格員一起入戶走訪,動員600多位居民注冊成為志愿者。
熊望娣和任初芬是一對盲人老姐妹,曾同在一家殘疾人福利廠工作。搬到青和居后,兩人失去聯系。得知這一情況,愛熙社工很快摸清兩人住址。幾天后,在社工攙扶下,兩人終于碰面,兩雙布滿老繭的手久久拉在一起,不愿松開。
“四點半學校”是團區委購買的公益服務項目,無縫對接孩子的課余時間,讓家長安心上班。
每天下午四點半,放學后,附近橋頭小學、鋼城四小的學生,背著書包來到青和居,畫畫、下棋、讀繪本、做彩泥,在社工老師的指導下,活動多姿多彩。
“順順吧”順心氣,“法治”治心結
“打個狂犬疫苗要一千多?”
“你的狗咬人,這賬你不能賴!”
2017年8月22日,社區“順順吧”,6棟的曹素珍和向玉蘭冷著臉,相向而坐。
社區副主任、人民調解員程瑞恒給兩人分別倒了一杯茶,請她們講述原委——
向玉蘭下樓時被曹素珍家的狗咬了,沒見到主人,就去接種狂犬疫苗。她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打了進口疫苗,價格高了點。因為打了疫苗,又暫停了貧血藥,后續還要到醫院查血。
“向婆婆,請您出示就診票據。”
“曹婆婆,根據《民法通則》,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飼養人應承擔民事責任。”
“遠親不如近鄰,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以后需要相互幫襯的地方還多。”
一番話入情入理,兩位婆婆臉色漸漸緩和,最終達成協議:曹素珍承擔向玉蘭疫苗費用和復查血常規費用,如指標不正常需要輸血,費用分攤,但僅限這次。
家庭糾紛、鄰里摩擦、物業問題……8000多居民,矛盾糾紛在所難免。
為化解不滿情緒,倡導“法治”,社區黨組織建立專門負責調和矛盾的“順順吧”。
“居民愿意到這兒‘說事’,是對我們的信任。”程瑞恒介紹,街道司法所干部定期到“順順吧”調解,公益律師每周四上門,為居民提供法律咨詢、訴訟和信訪代理服務,目前已依法化解矛盾糾紛103起。
提高居民法律意識,功夫在平時。
社區還結合時事熱點、重要節點,以案說法,將黨組織活動、群眾文化活動與法治宣教有序銜接,讓法律知識走進居民心中。
爭穿“紅馬甲”,引領文明“德治”新風尚
走路風風火火,說話大大咧咧。
65歲的孫麗華經常戴著“紅袖章”在社區里轉悠,袖章上有幾個醒目大字“公共志愿服務引導員”。
2016年夏天,武漢遭遇洪災,孫麗華帶著年輕志愿者上堤防汛,一直堅守到水位退到警戒線以下。回到社區后,她又帶領志愿者配合網格員走訪空巢老人。
一個“紅袖章”,一件“紅馬甲”,一頂“小紅帽”,這是青和居志愿者的標配。
互助服務有他們的身影——
18棟的桂婆婆,老伴中風多年,行動不便,下水道堵了、水龍頭壞了,一個電話,志愿者上門服務。
關鍵時刻有他們的身影——
12棟的王德山、馬蘭亭夫婦身體都不好,程琳是12棟的門棟長,住在老人隔壁,經常幫馬婆婆買菜、收拾家務。一天夜里,王爹爹突然吐血,馬婆婆趕忙喊來程琳幫忙。程琳撥打120,將王爹爹送到醫院,跑前跑后辦手續,還買來各種生活用品,精心陪護,病友們都以為程琳是老人的女兒。
弘揚新風有他們的身影——
社區黨組織組建“十九大精神百姓文藝宣講團”,開辦“道德大講堂”,大力宣傳“身邊好人”“凡人善舉”,用志愿者故事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提升居民的道德素養和文明素質。
在黨組織的帶動下,青和居的“紅馬甲”越來越多,鄰里關系日益和諧,向善互助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