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真真 通訊員 何志國 黃偉
“中國專汽之都”隨州,專汽產業再傳捷報。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4月,該市汽車機械產業實現總產值108.7億元,同比增長14%,連續3年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齊星車身、東風隨專、廈工楚勝等一批龍頭企業產值增長都在30%以上,勢頭喜人。
隨州市經信委主任徐光喜認為,專汽產業作為隨州的特色支柱產業,必須繼續深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朝輕量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加快產品向“專精特新”進軍。
輕量化,促量質齊升
5月15日,廈工楚勝公司開闊的廣場上,數十臺鋁合金油罐車齊齊亮相,如“汽車人”般集結,頗為壯觀。
該公司副總經理王小康介紹,這種運輸汽柴油的油罐車,以前罐體材質主要用碳鋼,改為鋁合金后罐車自重大為減輕,每臺車可多裝油4噸到5噸,用戶特別認可,輕量化已成新潮流。
為此,廈工楚勝公司從廣東引進了一支32人鋁合金罐式車專業制作研發團隊,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購置生產線設備,研發成功后一經投放市場,就供不應求,“利潤與老產品相比大幅上升,實現企業和用戶雙贏。”
前些年,隨州專汽以灑水車、垃圾清運車等大路貨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近200家車企產品同質化嚴重,相互殺價等惡性競爭時有發生。“這幾年,我們著重從迎合市場的低端產品,逐步向引導市場的中高端產品轉型。”
王小康說,今年一季度,該公司產值達到2.6億元,同比增長32%,在產業升級中繼續鞏固其油罐車國內第一的地位,“輕量化升級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今年公司輕量化新產品將占到產品總數的30%。”
除廈工楚勝外,隨州還有力神、玉柴東特等12家企業獲得鋁合金罐式車生產資質,占該市危化車企業總量的62%,穩步向輕量化轉型,呈現出“質提、量升、利增”的態勢。
綠色化,新能源車漸成主角
近日,恒天新楚風公司的微型純電動物流車,順利出口到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這標志著,隨州新能源專用汽車開始走出國門,邁入國際市場。“這車一次充42度電,可行駛320公里至350公里,平均一度電可行駛8.1公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受到國外客商青睞。”該公司總經理張文寶說,他們早在2014年就開始布局新能源物流車,背靠央企恒天集團強大研發力量,聯合中科大等高校專家,80多人團隊投入上億元研發攻關,實現整車一體化設計,將零部件電耗降到最低,能耗比在同行中實現領先。
去年,該公司投資5億元建成全國首條柔性化新能源汽車生產線,在全國率先成功研發并運行新能源汽車售后遠程實時監控平臺。如今,該公司新能源車已銷往國內69個主要城市,被EMS、蘇寧易購、中通物流等知名企業采購,去年新能源車銷量1.3萬輛,位居全國第二,穩穩站上新能源這一新風口。
張文寶表示,今后,公司將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徹底放棄原有傳統專用車,以新能源車為主打,不斷擴大新能源整車生產規模,“更為可喜的是,隨州不少傳統專用車企業正緊密跟我們洽談,合作生產新能源車及零配件,近10家配套企業正陸續在我們周邊落戶。”
新能源產業東風勁吹,隨州程力集團、東合汽車產業園均投資布局年產3萬輛新能源專用車生產線,齊星公司去年生產無動力新能源專用車底盤2萬輛。
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車公告品種涉及客車、校車、環衛、物流、作業等5個類別40多個品種,成功占領國內主要城市市場。
智能化,催生“高精尖”
5月16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齊星公司機器人焊接車間看到,機器人來回旋轉,焊接嚴密精準,1萬平方米的大車間內僅十幾名工人操作著機器人生產線。
智能制造席卷全球,“機器換人”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不二選擇。該市汽車辦主任李西平介紹說,隨州強化試點示范,前10家有意愿進行智能化提升的企業,其智能化規劃設計由政府買單。
隨州專汽企業正加速智能轉型,一批智能裝備、智能產品、智能制造項目等得到推廣并投入生產。
恒天新楚風公司的智能柔性化生產線,可實現全系列新能源車、傳統動力輕卡、車身底盤等產品的混線生產,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毅興智能裝備公司的基于云平臺數控裝備系統,生產產品時可與用戶通過云平臺信息共享,個性化定制實時修改,產品交付后在線監測和診斷,附加值不斷提升。這兩大智能制造項目,已成為2017年湖北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
在智能化基礎上,一批企業研發實力“水漲船高”,“高精尖”產品不斷涌現,在市場上勇奪細分領域“單打冠軍”。
江南公司研發的壓縮空氣泡沫消防車,裝配了全球最先進的CAFS滅火系統,改變以往消防車只噴水的方式,改噴泡沫和水,一臺車能達到7臺普通消防車的滅火效果,高效環保;東正公司研發出的集融冰、吸水、烘干于一體的除冰車,填補了國內高端蒸氣除冰車的技術空白;宏宇專汽的高速氣流清掃除塵車,全部用氣流作業,閉式循環,不用刷子、不噴水,徹底解決了粉塵污染問題……
據統計,隨州目前已有30多種專用汽車,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不少填補國內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