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鄂州民用機場獲批,鄂州、黃岡、黃石三市有意規劃各自的臨空經濟區,一個強勁的經濟增長極呼之欲出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郭習松
5月9日,鄂州市政府與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湖北國際物流機場有限公司簽訂《鄂州航空都市區(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項目)電網暨綜合能源服務示范項目建設合作框架協議》。
此舉不僅意味著鄂州機場有望成為國內最清潔低碳的新型現代化機場,也標志著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項目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018年2月9日,鄂州民用機場獲批新建。這是湖北省和順豐集團共同打造的繼孟菲斯、路易斯維爾、萊比錫之后,全球第四個、亞洲第一個專業貨運機場(業內稱“順豐機場”),總投資372.6億元,性質為客運支線、貨運樞紐機場,預計2020年基本建成,2021年投入使用。
順豐機場飛行區跑道滑行道系統將按滿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15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30萬噸的目標設計;航站樓、轉運中心等設施按滿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1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45萬噸的目標設計。
國際經驗顯示,一個機場項目投入產出比1∶8,就業帶動比1∶12。面對“超級大蛋糕”,唇齒相依的鄂州、黃岡、黃石準備好了嗎?在一切從零開始的情況下,如何借鑒國內外經驗,合理布局形成聚合優勢?協同發展臨空經濟,又應注意哪些問題?
三市搶搭“順豐”車
攤開地圖,機場所在地燕磯鎮,和隔江相望的浠水巴河鎮直線距離不過7.5公里,距黃石城區也不到20公里。面對航空對經濟的超級拉動力,鄂州、黃岡、黃石都在做“機場文章”,搶搭順豐機場這趟千載難遇的順風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驅車從黃石長江大橋出發,經黃石大道延伸段,進入鄂州地界的S112省道,只花了10分鐘便抵達“鄂州航空都市區”火熱的建設現場。
現場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里自2017年12月20日開工以來,大小項目正圍繞“湖北鄂州航空都市區建設區域圖”“機場核心區配套建設圖”“鄂州機場綜合交通示意圖”“大臨空產業協同發展示意圖”等規劃緊張推進。未來,鄂州將依托這里,探索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體,突出發展醫療健康和智慧制造產業,以大物流和大數據為動力,構建“一體兩翼兩引擎”產業布局。
一江之隔的黃岡,同樣看到機遇。2月26日,鄂州民用機場獲批僅15天,黃岡市政府與省交投集團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合作共建黃岡臨空經濟區,核心區域設在浠水巴河,首期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初步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涉及黃州、團風、浠水、蘄春北等地。
黃石,也行動迅速。去年12月20日樞紐配套工程開工時,黃石就擬定了對接交通工程的初步方案,包括一條高速公路、6條一級公路以及棋盤洲新港與貨運航空聯運等。
“路以通為要,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國際物流核心樞紐項目雖然落戶鄂州,但距離黃石更近,可更好地輻射、服務黃石。”黃石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在今年初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分組討論會上,黃石市委負責同志透露正在規劃建設臨空經濟區。2018年1月召開的黃石“兩會”已明確提出:積極對接順豐機場,啟動通用機場建設,發展臨空經濟。
一場圍繞臨空經濟展開的“競爭”,已在鄂東大地悄然拉開序幕。
強化協同,從“背對背”到“一盤棋”
采訪中,記者感受到,三地都在發力,并在“背對背”規劃自己的“臨空經濟區”。如鄂州此前已委托相關機構做了一份“湖北鄂州航空樞紐產業園規劃”,眼下又依托武漢產業設計聯盟,進行更加細分的規劃落地。黃岡、黃石也在研究編制各自的臨空經濟區規劃。
然而,缺乏協同的區域性規劃,很容易陷入“各自為政”、同質競爭的怪圈。采訪中,各地相關部門負責人均表達了擔憂和對省級層面統籌的期盼。“做一份高質量規劃,需要高站位、大視野、全方位的權威專業力量;目前我們通過相關機構做的規劃設計,多是概念性的,只能作研究和參考,實際操作層面亟盼省級統一規劃指引。”黃岡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更多的時候,只能選擇觀望。在總規出來前,我們擔心‘跑偏’。”黃石市臨空經濟規劃建設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坦言,目前除了交通對接外,其他實質性動作不多。
好在,這一呼聲已引起省政府的關注。
3月28日,省政府召開的2018年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項目建設指揮部第二次工作會議強調,國際物流樞紐項目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工程,鄂州、黃石、黃岡都是項目區域,規劃、項目和區域都必須加強統籌協調,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項目建設一盤棋。
據悉,目前,相關方面正在做一個總體規劃。
在業內專家看來,當前,科學規劃機場周邊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同步規劃建設相應的集疏運設施,合理預留與鐵路、公路、水運等交通方式聯運的條件以及臨空經濟發展空間,是各地思考的當務之急。
一個連片區域要發展好臨空經濟,最終要實現一盤棋——既要根據各自所在城市特點,選擇臨空經濟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又要兼顧產業分布合理性,避免同質化惡性競爭。“在這一意義上來說,鄂黃黃三地不僅要在省里統一指導下謀篇布局,還應站在更高的協同發展層面,思考如何更好地實現1+1+1>3。”中南財經大學教授葉青建議。
“雙樞紐”臨空經濟區呼之欲出
1.5小時飛行圈覆蓋全國90%經濟總量、80%的人口和五大國家級城市群,飛往全球大多數城市不過一夜之隔。
鄂州機場的建成,將為湖北人再添一條通往世界的“天路”。而武漢市東西兩側,也將各擁有一個巨大的航空樞紐。“從發展趨勢來看,未來,這里不僅會涌現一個‘鄂黃黃臨空經濟區’,武漢及周邊城市也會自然加入進來,與以天河機場為核心樞紐的武漢臨空經濟區‘遙相輝映’,形成一個大的概念上的‘雙樞紐’臨空經濟示范區。”業內專家分析表示。“這對湖北(臨空)經濟發展是個巨大的拉動。”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允春教授受訪時表示,機場吞吐量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吞吐量每增加100萬人次,可帶動地方GDP18.1億元,直接帶動就業3500人。
貨運量帶動力度更大。他援引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報告說,航空貨運屬于高端物流服務,雖然目前全球貿易總量中,僅有1%的貨運量為航空貨運;但貨值卻占到了全球貿易總貨值的三分之一以上。“21世紀是航空時代。全國范圍目前規劃了80多個臨空經濟區。”曹允春建議,面對風起云涌的臨空經濟浪潮,湖北更應搶抓前所未有的“雙樞紐”機遇。
相關報告顯示,2008年10月,武漢市圍繞天河機場,開建占地1100平方公里的“臨空新城”,涵蓋武漢黃陂區、東西湖區和孝感市孝南區部分區域,形成“一核三城”。經過10年發展,這里已初步形成五大千億板塊雛形,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000億元。
天河機場自身也有著喜人的變化。2017年,武漢天河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300萬人次,同比增長11.4%。“預計到2030年,天河機場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分別達到8000萬人次和150萬噸,這與鄂州機場旅客吞吐量15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30萬噸的設計目標遙相呼應。屆時,一個全新的經濟增長極有望橫空出世,改變武漢城市圈特別是鄂東經濟版圖。”省發改委武漢城市圈處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