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韓曉玲
5月27日,作為“匠心育人 高職榜樣——第二屆全國主流融媒體湖北特色高職行”大型活動最后一站,全國主流融媒體采訪團走進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集中采訪。
8天來,全國40余家主流融媒體的記者們先后赴湖北9所特色高職院校,聚焦具有匠心精神的職業教育工作者,探尋發掘高職教育的成功經驗。
在實訓中提高技能
此次活動由湖北日報傳媒集團主辦,荊楚網(湖北日報網)承辦。采訪團深入“工匠搖籃”,了解各高職院校的育人理念、辦學特色和優勢專業,并觀摩“未來工匠”進行實訓。
在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的橋梁醫生健康監測項目吸引了記者們的目光:比例為1:30的月湖橋縮尺模型,各部位連接著傳感器及數據線,老師正講解如何檢測其健康程度。坐在物流與交通管理學院VR實訓室,通過虛擬仿真教學場景,記者們體驗了當物流配送員的感覺:“這樣的教學方法生動、管用!”
微型動車、模擬站臺、仿真版火車廂、電力機車模擬駕駛……走進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記者們眼前一亮:該校立足鐵路,服務湖北,開辟了“跟著鐵路轉、聯合鐵路辦、幫助鐵路干、乘勢謀發展”的特色發展之路,開設專業覆蓋鐵路運營管理全產業鏈。
采訪團在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探訪了工業中心三車間、中德機電一體化訓練中心,及數控技術、焊接技術、自動化等專業,還參觀了該校艦船博物館,了解我國造船技術發展史和突出成果。這座艦船博物館面向社會開放,成為普及船舶文化的一扇窗口。
花藝實訓、工程測量實訓、建筑工程實訓、泥塑設計、婚禮策劃秀、植物種苗快繁、中醫養生、國際郵輪與乘務管理、無人機飛行、葡萄酒盲品……9所高職的看家本領,深深吸引采訪團的記者們。
人才培養與企業無縫對接
采訪團來到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時,正值該校第14屆技能節開幕,9個學院分別舉辦技能競賽。企業出題、出設備、出師資,和老師一起考察學生技能培養,無縫對接企業崗位技能要求。在汽車工程學院,工程師和教師共同當評委,企業員工和學生同臺競技,比拼汽車發動機故障診斷、汽車快保維護、汽車銷售綜合技能;在機電工程學院,企業人士為減震器裝配與機械制圖比賽擔任評委,該學院副院長劉濱感觸地說:“搞技能競賽不能‘關起門來自己和自己比’,否則,學生們強化練習的技能與企業要求就有差距。”
近年,我省高職院校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在各專業實施校企雙帶頭人制,深化校企合作,并實施下企業鍛煉的“影子工程”項目,提高專業教師教學能力。校長危道軍解釋,“影子工程”就是“如影隨形”的意思,企業工程有什么,我們的教學教研就進行相應調整。
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校長廖長林介紹,該校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從人才培養、課程標準、教材、教學科研團隊、實訓基地、訂單式培養等多方面進行深度共建;在專業結構優化過程中,不斷與湖北省、武漢城市圈及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產業結構對應,實現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
師生共話“教育初心”
8天走訪中,采訪團聆聽了高職師生談“教育初心”。
“職業院校更需要反躬自省和實際行動,應該更多地審視自身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的歷史責任。”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校長李洪渠提出,職業院校要成為所在區域的人才供給中心、技能培訓中心、技術服務中心、技術技能積累中心和文化輻射中心。
作為我省以“農”為主的高職,湖北生物科技職業學院在辦學中以生物技術、食品科技、水產養殖、畜牧獸醫、園藝技術等為特色。校長龔伏廷介紹,該校著力培養“德技并修”的大國農匠,多個涉農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持續走俏。
1997年出生的孫亮,是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室內設計專業2016級學生。在該校家具制作項目培養對象中,她是唯一女生。拉鋸、開榫、打卯、雕刻,她每天在木材工藝實訓室,重復著傳統木匠手藝活。她說,“我從木工活講究‘穩、平、正’感受到了做人的真諦,這是我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