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穿過集鎮的遠安縣山區公路。
圖為:襄陽市襄州區龍王鎮的農村公路。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胡瓊瑤 通訊員余威 康新章
初夏的5月,宜昌市夷陵區官莊村,迎來一撥來自武漢的游客,他們此行的目的,專為官莊村的農村公路而來——百人徒步比賽。選擇官莊,旅游團團長方四輝之前做了許多功課,“路在景中,人在畫中,賞心悅目,這樣的感覺在城里找不到。”
官莊美麗農村公路不獨有。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超過23萬公里,綠化路、旅游路、生態路、畫廊路等特色農村公路不斷涌現,為農民群眾帶來源源不斷的人氣和財氣。
鄉村要振興,基礎在交通。一條條農村公路,連接的是農村與城市,破解的卻是貧瘠與富足、困頓與希望間的壁壘。如何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這些溝通城鄉的“毛細血管”,值得深思。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訪恩施、宜昌、荊州、黃岡、黃石等地,探訪“四好農村路”引領的鄉村巨變。
每年一萬公里的延伸——
公路圍著產業建,產業圍著公路轉
“一條可以深呼吸的路!”
一邊依臨清澈的丹江口水庫和幽深多姿的島嶼,一邊緊靠“三季有花、四季見綠”的森林公園,丹江口庫區一條環庫公路贏得網友紛紛點贊。
在人民日報官方微信上,中國最美公路評選活動,全長429公里的丹江口環庫公路以高票入圍。
曾幾何時,泥濘、坑洼是農村公路的代名詞,如今,美麗、生態的“四好農村路”成為鄉村一景。
省委省政府連續11年將農村公路建設納入“十件實事”。目前全省建制村通路率達100%,基本形成“鄉鎮公路聯網成片、村與村全面循環、組與組路路相通”的農村公路網。日行千百里,不再是偏遠山區農民的夢。
在農村交通“最后一公里”的全局規劃中,各地并不是“隨意建”“盲目建”,更多的考慮如何“科學建”“有效建”。不斷提檔升級的農村公路,以每年至少1萬公里的速度在荊楚大地上延伸。
枝江市百里洲鎮是萬里長江上最大的江心洲,閉塞的交通導致當地經濟發展滯后。如何利用資源尋求發展突破口?
2010年,枝江市升級改造74公里百里洲堤頂公路,利用獨特的地形和良好的生態優勢,舉辦環百里洲自行車邀請賽。
如今,環百里洲自行車邀請賽已升級為國家級賽事,吸引了世界各地近萬名選手參賽,環百里洲自行車賽道連續三年入選中國體育旅游精品線路,成為宜昌一張靚麗的體育旅游名片。
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從鄂西到鄂南,從山區到平原,一條條特色公路不斷涌現,大別山紅色旅游路、秦巴山環庫生態路、武陵山清江畫廊路、幕阜山香泉路等農村公路不斷延伸,與旅游、文化、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強大引擎。
村路變通途,安全最關鍵。“平安”兩個字寫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千斤重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公路安全生命防護“455”工程的實施意見》,計劃4年內建成公路生命防護工程8萬公里。今年起,全省又打響“四好農村路”三年攻堅戰,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
秭歸縣水田壩鄉辛家坪村盛產“九月紅”柑橘,但“九月紅”生長在海拔高的地方,道路又窄又險,貨車司機根本不敢上山,看著豐收的果子運不出去,村民心疼又無奈。公路安防工程實施后,山路拓寬了,沿線裝上了鋼制護欄和警示牌,如今許多商販紛紛上山采購,讓大山里的“九月紅”走出深閨。
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全省農村公路安防工程實施完成3.7萬余公里,改造農村危橋500余座,咸寧、武漢、恩施、黃岡等地治理路段的交通事故,較治理前下降30%以上。
有路必有“路保姆”——
抬腳踏上水泥路,出門坐上公交車
日前,一場特殊的競選在竹山縣寶豐鎮舉行。經過演講、答題、打分等環節,農民賀澤成順利當選為曹家灣村的“路長”。
“路長制”是竹山縣創新公路管理制度的一次探索,每個村選出一個“路長”,負責轄區范圍的公路管護,并制定獎懲措施,嚴格考核兌現。賀澤成介紹,工資與管護水平掛鉤,綜合評分在90分以上,全額發放養護工資;80-90分,每差一分扣減養護工資50元;80分以下,除扣工資外,由村委會對其進行約談。年終綜合考核獲得優秀的,每公里再獎勵500元。
“路長”上路,養護水平大提升。竹山縣的農村公路路況穩步提升,好路率達90%、綠化率80%。
俗話說,三分建,七分管。農村公路,管護是重點,更是難點。
以往,農村公路通常采取“政府投、政府養”的單一方式,花了大量的資金修路,后期卻無人管護,出現路況差、使用壽命短等現象。為此,省政府連續出臺規范性文件,要求各地創新思路,建立“政府兜底、有路必養”的管養長效機制。不少地方探索出臺了以獎代補、政府投資、招商引資、社會捐資的多方籌資政策,引導受益民眾參與養路、護路——
潛江建起全省首個集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養護于一體的農村公路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448個網點哪里出現問題,可實時監控,快速解決。
大冶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契機,制定村民愛路護路村規民約,并納入文明村、美麗鄉村創建范圍,營造“愛護公路、人人有責”的良好社會氛圍。
老河口探索“以樹補路”新模式,整合利用社會投資,鼓勵本地企業投資綠化、發展旅游,目前3萬多畝公路沿線樹苗可實現資產增值。
農村公路,正向著高質量發展前進。全省建成120多條農村生態文明示范路和管養示范路,八成以上縣市區組建了農村公路管理機構,每條路都有“路保姆”。
農村公路建好了、管好了,如何運營好?
農村面臨著地稀人少的現狀,客車有時繞一個大圈,接不到幾個客人,由于經營成本高、效益低,不少農村公交線路處于虧損狀態,同時也滋生了正規客車少、黑車到處轉的安全隱患。
針對這一痛點,省級財政籌措轉移資金,進行以獎代補,各市縣區引入ppp模式推進農村客運公交化,政府與市場“兩條腿”協同走路的機制,保障農村客車“久久通”。目前全省九成以上農戶可在家門口乘車。
城鄉溝通零距離——
“洋貨”下鄉入村,山貨上網進城
“四好農村路”,帶來的不僅是出行便捷,還激發著更深層次的改革。
互聯網時代,網購不只是城里人的專利,農村人也加入這場狂歡。然而,一些偏遠的鄉村,快遞公司的觸角無法抵達,村民寄件或收件要跑到鄉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各大物流公司考慮成本,編碼僅限鄉鎮一級,并未編到村組。省交通運輸部門創新農村交通物流體系,將原有的物流信息平臺充分整合,推進縣、鄉、村三級物流站場設施建設,90%以上村組有了自己的物流編碼,打通了農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便利的交通激活流通,攪活鄉村經濟——資本下鄉了,農產品進城了,雙向流動越發順暢了。
羅田縣駱駝坳鎮燕兒谷公路和鳳山鎮大霧山旅游公路通車后,鄉村旅游火爆,往日滯銷的土特產變成了俏銷的旅游產品。
興旺的鄉村,點燃了年輕人回鄉創業干事的熱情。赤壁市茶庵嶺鎮白石村90后小伙張江,以前在外打工,2016年底,他把家里閑置的一間屋子簡單裝修,建成白石村第一個農村物流綜合服務站,同時兼做超市生意,賣些日用百貨,如今服務站成了村民網購和售賣山貨的主要通道。
農村公路的建設還拉近了城鄉距離,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民到縣城的時間縮短了,看病更方便了,找工作門檻少了,子女上學也不用住校了,城與鄉的鴻溝正在縮小。
路通了,人心齊了,黨和群眾的距離更近了。一部以“四好農村路”為題材電影《村路彎彎》正在恩施緊張拍攝中,它講述了鄂西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某個自然山村,因受大山困擾無法擺脫貧困,交通部門駐村干部和當地百姓一起,開山鑿路,讓小山村聯通外面的世界,最后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之路。
(本版圖片均為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攝)
記者手記
鋪下的是路 連通的是心
胡瓊瑤
要致富先修路。山高水長,縱觀全省貧困地區,道路不暢,成為阻礙鄉村發展的重要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重要指示中指出,近年來,“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為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帶去了人氣、財氣,也為黨在基層凝聚了民心。
的確如此,在采訪過程中,每每問及農村群眾感觸最深的變化,他們往往會首先為“路”點贊。一條小小的公路,看似平常,卻是鄉村通向城市,連通廣闊世界的“經絡”,見證歷史變遷的點點滴滴。
路通了,對于農民群眾來說,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更便捷;路通了,對于城里人來說,承載鄉愁的美麗風景不再遙遠。
鋪下的是道路,連通的卻是民心。農村公路的建、管、護、運營做得好不好,體現的是執政能力,彰顯的是為民情懷。事實證明,農村公路越長,城鄉之間的距離越短;交通越暢通的農村區域,鄉風越文明,治理越有效,干群之間的凝聚力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