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饒揚燦 通訊員 王雪峰 高婷婷
以汽車產業為主導,以生態文化旅游、綠色能源、現代服務業、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為支撐,以智能裝備制造、生物產業、節能環保、新材料產業為重點的現代產業體系——2017年底,十堰提出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制定實施“一主四大四新”產業行動計劃,一個“不一樣”的新車城正在嬗變中。
今年1至4月份,十堰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28億元,同比增長8.7%;財政總收入62.7億元,同比增長17.9%。
再借“東風”,立車城之魂
總投資30億元的東風小康20萬輛乘用車項目,已在十堰神鷹工業園完成一期1400畝場地平整工作,二期900余畝場地平整工作6月底完工,屆時將開啟東風小康新工廠的建設,未來東風小康生產的中高端乘用車從這里走向世界。
十堰因車而建,因車而興。乘用車領域在卡車之都一直近乎空白。作為該市今年最大的汽車投資項目,意義可謂深遠。
東風小康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昌東透露,該項目明年底完成建設并投產,先期投放五款新車型,包括兩款SUV、兩款MPV以及一款電動車,年產值可達180億元。
東風小康建新廠,舊廠資源不浪費。該市與易捷特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聯系,促使東風牽手雷諾-日產聯盟,去年下半年在十堰成立新的易捷特公司,項目總投資15億元,設計年產能12萬輛,其生產基地以小康原廠區為主。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東風小康原車間看到,目前東風雷諾新能源汽車生產線正在進行焊裝車間改造,9月將小批量試生產200臺。
十堰市經信委主任上官守剛認為,建設現代汽車城,傳統汽車產業的改造提升是魂,新興產業的不斷發展是本,激發創新新動能是源。乘用車、新能源車重點項目的建設,將進一步優化十堰汽車產品結構,拉長汽車產業鏈條,加快促進十堰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與此同時,十堰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鞏固現有業務優勢。
東風沃爾沃20萬輛商用車項目積極推進,東風商用車推進“兩車兩機”重點項目D560已于4月下線,“華神”新品牌相關業務整合已經完成,軍品“一號工程”項目正在規劃之中,六軸工業機器人等項目取得階段性進展,特客重點聚焦新能源業務……東風公司十堰基地負責人介紹,3年內,東風十堰板塊有望新增產值400億元、新增汽車整車產銷量30萬輛、新增地方財政收入10億元。
新興產業,固發展之本
5月10日,十堰東風1969文博園項目和武當山俠世界文旅項目入圍第14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從全省200多個文化項目中脫穎而出,躋身八強。
東風1969文博園項目,充分利用空置老廠區,深挖十堰“工業鄉愁”,以堰龍馬眾創空間為實施主體,開展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集中連片進行文化產業園區開發,與華僑城集團等11家國內知名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俠世界項目由武當山特區和今古傳奇傳媒集團合力打造,該項目包括一座武俠主題公園,中國首個以武俠文化為特色的俠客小鎮,還有一個融合實景、網絡、影視、動漫、游戲、有聲讀物的宏大“俠世界”大IP。一期已于3月24日啟動,投資3億元建設武俠主題公園;二期將總投資20億元,開發建設俠客小鎮。
作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塊和重要支撐,近年來,十堰把旅游作為第二大支柱產業進行培育和打造,已發展成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百強旅游城市,旅游綜合實力位居全省第三。
圍繞打造東方國際休閑養生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定位,十堰以“全域旅游、全員旅游、全業旅游”為理念,謀劃實施“兩區三帶”(提升武當山、太極湖度假區,構建“現代游、工業游、歷史文化游”旅游區,推進環郊百公里休憩帶、漢江生態文化旅游帶、竹房綠色養生度假帶建設),至十三五末旅游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旅游綜合收入占GDP比重超過35%,成為千億級支柱產業。
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是十堰“十三五”期間打造的又一個千億產業。以茶葉、林果、中草藥、畜牧、蔬菜、水產品六個百億特色產業為支撐,力爭到2020年特色產業基地達到600萬畝、農產品加工值達到1000億元,成為國內知名的生態農業示范區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綠色能源、現代服務、智能裝備制造、生物產業、節能環保、新材料產業等六個增長點,將通過改造提升、培育發展、強化保障促進融合發展等措施建成百億產業,形成以汽車為主導的龍頭產業,與“四大四新”產業協同發展。
創新驅動,興發展之源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發展、創新、人才之間的關系。
近年來,十堰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為契機,連續5年開展“北京院士專家十堰行”活動,讓“智慧活水”為車城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凸凹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高強板回彈技術瓶頸,一直久攻不下。正當公司董事長唐子衛一籌莫展時,2015年通過“北京院士專家十堰行”活動,該公司聯系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志華,他多次走進凸凹模具公司,解決了高強板回彈、液體沖壓降溫配比等問題,并幫助申請專利6個,新增高強板類模具產值7000余萬元,實現了幾何式增長……
5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沈巖、朱玉賢等27名院士專家組成的北京院士專家團隊再赴十堰,開展項目論證、科技成果轉化及學術交流等。“鐘院士及他的團隊又幫我們引進了一個新能源整車項目,年產值可達100億元,其中一項技術有望打破日本40多年的壟斷。”唐子衛躊躇滿志。
目前,“北京院士專家十堰行”共有23名院士、101位專家先后來到十堰,深入全市141家企事業單位,就汽車產業、水資源保護、生物醫藥、旅游資源開發等重點工作和支柱產業進行考察調研、把脈問診和技術指導,解決各項技術難題300余個,達成意向協議27個,建立工作站10余家,培訓十堰“高精尖”人才400余名。
突出企業培育,組建高新產業發展戰斗群。去年,該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9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36.2億元,同比增長16.1%,增速全省第一。
突出成果轉化,打造新舊動能轉換新引擎。近3年,十堰轉化科技成果227項,登記技術合同交易額達44.41億元;爭取省級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1項,全市獲省科學技術獎的項目已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8.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