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衛中 通訊員 李濤
政策有缺失,擔當風險大。一項投資100億元的大項目延宕8年,被列入“無法啟動”項目名單。
5月20日,武漢市委營商環境專項巡查第七組與洪山區委區政府共同發力,將這項不可能的工作辦成了。現場會上,項目投資方代表無比欣喜地說:今年11月,項目一期建設將與還建安置同步啟動。
8年未動難在哪?
政策空白無人敢擔責
今年3月,洪山區年度重點項目進度表上,青菱街老橋村華中生態谷項目再次標注“無法啟動”。這是該項目被擱置第8個年頭。
老橋村華中生態谷項目位于洪山區青菱街四環線附近的老橋村。記者現場看到,老橋村東西兩面臨湖,兩湖中間擔一嶺,挑起點點炊煙。全村970戶2300人集中住在一個塆子,是個少有的行政村與自然村完全重合的村莊。村民居住條件差,不少村民仍住在舊房屋里。村內僅有一條鄉村公路,蜿蜒曲折,修建時間早,坑洼的路面讓老橋村民出行不便,雨天出行更是苦不堪言。多數村民渴望拆遷改建:“街里11村一漁場,都搬進了現代社區,只剩老橋村還是老樣。”
老橋村占地6000多畝,離三環線不遠,附近地價每畝高達500多萬元,很多企業看好這個地方。但是,老橋村全域位于生態控制線、水域保護線、基本農田保護線內,“三線”保護均不允許商業開發。老橋村成了青菱街唯一一個未進行城中村改造和未納入“統征儲備”的自然村。
8年前,奧山集團看好老橋村,希望開發生態農業、文化旅游業。該集團向區政府提出農民安置和鄉村改造投資平衡問題,希望劃撥土地用于還建安置和資金平衡。
區、街有關部門研究發現,老橋村全域沒有建設用地指標,不能開發還建。不能商業開發的生態底線區不在國家規定的城中村改造政策內,另找地塊還建安置涉及“政策缺失”和“利益輸送”等敏感問題。安置地點和安置方式一直無法達成一致。
項目長期停滯,中層基層干部心存疑慮,行動熱情下降。
一朝啟動巧在哪?
互為后背勇探索破迷局
洪山區一直沒有放棄,連續8年列入年度重點項目推進表。
今年初,武漢市委營商環境專項巡查第七組入駐洪山區,對30個項目營商環境進行專項督查,其中就有老橋村華中生態谷項目。4月20日,巡查組就該項目向區委區政府遞交了交辦函。
5月7日,洪山區區長林文書率隊考察了位于蔡甸區的奧山項目花博匯。奧山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洪山區老橋村項目與此相似,項目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依托老橋耕地打造成“花卉觀賞體驗區”,種植油菜花、向日葵、西紅柿等經濟作物。建成后將舉辦油菜花觀賞節、西紅柿大戰、向日葵采摘節等農業慶典。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農產品互聯網交易中心,形成完善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預計實現年稅收2億元、年接待游客量500萬人次、帶動1萬人就業。
看到香花滿徑、人流如織的花博匯農旅風情小鎮,林文書一行人決心全力推進奧山集團的老橋村項目。
經多方商談,區政府協調武漢市有關部門辦理審批,主動擔起決策責任。奧山集團后退一步,不再尋求土地補貼平衡,同意向洪山區城投公司購買還建房安置村民,后續積極參與洪山區其他地塊的拍賣交易。
參與談判的有關人士稱,破解這個局,最重要的是信心。企業要看到政府發展的信心,就可以將投資回報期拉長。政府也要凝聚各部門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信心,看準了就要通力合作,全力推進。
營商環境改在哪?
基層干部要“肯擔當敢擔當”
消息傳來,老橋村老幼無不叫好。
5月22日,洪山區青菱街辦副主任彭學斌深有感觸地說:“營商環境建設,關鍵是領導能重視,基層敢擔當,轉作風是根本。”
看著周邊村經過城中村改造和“統征儲備”,村民逐漸搬進了寬敞干凈的樓房,出行道路都是寬闊的大馬路,不用擔心雨天淹水,也不用趟泥漿進出。老橋村村民羨慕極了。轉作風,首先要心里裝著百姓疾苦。
接到巡查組交辦函,洪山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責成青菱都市工業園跟進服務,協調解決阻礙項目推進的困難和問題。
青菱街(園區)明確重點項目推進任務,主要領導掛帥負責項目統籌,分管招商引資、拆遷建設、公共管理工作的領導負責各相關職責。圍繞老橋村華中生態谷項目這個工作重心,主要領導、分管領導、職能科室具體層層抓推進。每周開調度會,專人負責對接企業。規劃建設專人負責,常駐規劃建設部門,代辦和協辦手續。行政審批局現場辦公。一個個難題迎刃而解。
洪山區對該項目的總結反思材料稱,營商環境專項巡查,黨政領導敢于向歷史遺留問題亮劍擔責,對老橋項目的推進至關重要。明確項目的可行性和對當地經濟的促進作用,在全區形成共識,凝聚各相關部門力量才會有實質進展。青菱街(園區)干部轉變作風,從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主動同企業溝通,同上級政府以及相關職能部門溝通,這是項目成功的基礎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