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消息(記者左硯文 通訊員陳銀 鄭襄)貧困戶每家種植面積不少于3畝,每個村的種植面積不少于100畝。5月17日,大悟縣豐店鎮鎮長潘攀對記者介紹,該鎮將艾草種植作為產業扶貧的支柱產業,昔日被稱為莊稼“害草”的艾草,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脫貧草”“致富草”。
艾草,俗稱艾蒿,具有較廣泛的藥用價值。每逢端午節前后,人們還會從野外扯回一把艾草,插于門楣,說是可以避邪。夏夜在門前樹下納涼,燒上一把曬干的艾草,釋放出一股濃烈的香氣,還略帶苦味,可以驅趕蚊蟲。
豐店鎮地處五岳山下江淮兩大水系交匯處,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非常適合艾草的生長,田間地頭、荒山荒坡、路邊河邊及山林,野生艾草到處可見。
豐店鎮三畈村村支書姜厚福從事艾葉收購27年。他說,艾草對氣候和土壤的適應性較強,極易繁衍生長,因與莊稼爭地,農民稱之為 “害草”。現在,隨著艾草藥用價值的不斷開發和市場需求的增長,艾葉的收購價大幅提高,利用農閑割野生艾草的農戶也越來越多。“害草”漸漸成為“致富草”。
姜厚福說,他在豐店街上開門店收購艾葉,宣化、黃站、呂王、彭店、豐店、東新等6個鄉鎮,有14個販子走村串戶收購艾葉,然后賣到他這里。許多農戶將采割的野生艾葉曬干后,直接送到門店,在端午節前后,門前會出現排隊賣艾葉,最多一天可收購10噸。
姜厚福有本臺賬:1991年,剛開始收艾葉時,每斤0.1元,一年可收60噸;現在,每斤3.2元,一年可收240噸。他還記錄著經常到門店賣艾葉的農戶名字、價格及金額。采割一季艾草收入達4000元的農戶,有100多人,也有部分農戶收入過萬元。
“豐店鎮的氣候土壤適合種艾草,村民們已形成采割艾草的習慣,能不能將種植艾草作為扶貧產業?”這個議題擺在了鎮黨委、鎮政府面前。調研和論證發現,艾草耐寒耐旱,田邊、地頭、山坡、荒地均可種植,河南南陽、湖北蘄春、廣水等地實踐證明,野生艾草可人工移植。而且,種植艾草不需打藥、施肥,只需防澇、除草,一年可采割三茬,畝產800斤左右,產值可達2000多元。初步統計,2017年,該鎮有近500戶在無負擔、不占用主勞動力的情況下,戶平增收1萬多元。
鎮黨委、鎮政府決定:將艾草種植作為產業脫貧的支柱產業。鎮長潘攀介紹,為了引導農戶種植艾草,該鎮硬性要求,在沒有更好脫貧辦法前,每名幫扶責任人包保貧困戶種植艾草不低于3畝;每村結合精準滅荒工作,利用集體空閑荒山荒地種植艾草不低于100畝。該鎮還與湖北悟豐五艾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未來三年,無論行情如何變化,該公司以每斤2.8元的保底價,優先收購豐店鎮艾草,并帶動不少于20名貧困戶就業。
5月17日,記者在豐店鎮王店村采訪,只見沿路山地、農田都種上了艾草。建檔立卡貧困戶顏永忠和妻子在門前農田里除草,田里種的艾草約80公分高,長勢較好。
顏永忠說,家里的田地以前種水稻、花生,行情不是太好,成本又高,不劃算。從前年開始,經常有人上門收艾葉,自己也利用農閑上山采割,發現種艾草比較賺錢。去年農歷10月,他和妻子每天上午到山上采割艾根,下午移植在農田里。今年,他共種植了5畝。
村支書顏澤輝說,村民們采割艾草嘗到了甜頭,全村252戶村民,80%由種花生改種艾草。
辜東風是王店村駐村扶貧干部,記者采訪時,他正主持支部主題黨日活動,要求黨員帶頭發動村民在田間地頭、荒坡野地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間種植艾草。辜東風說,鎮里成立了艾草種植工作專班,凡是在種、收等方面遇到的問題,專班要到一線辦公,迅速反應,并要求所有包保幫扶干部,通過培訓學習掌握艾葉種植、采摘知識要點,一律到田間地頭幫助貧困戶生產。
湖北悟豐五艾有限公司總經理談剛強說,豐店產出的艾草葉片厚且大、出絨率、出油量高,提煉出來的精油品質很好。該公司投資1000萬元,支持豐店及周邊鄉鎮種植艾草,在豐店村、段山村、方店村建起成片種植基地3塊近1500畝,并建成艾葉初加工工廠,力爭3至5年內,艾草種植規模達到5000畝。目前該公司已有6個來自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的固定工人,帶動貧困戶產業扶貧16戶,安置貧困戶就業12人,為貧困戶注入幫扶資金30余萬元。
豐店鎮黨委書記付海波表示,該鎮將通過招商引資,重點引進艾草深加工企業,不斷提升艾葉產品附加值,逐步引導農戶擴大種植規模,形成種、產、銷艾葉產品大鎮,通過產業扶貧增加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幫助貧困戶盡早脫貧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