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 通訊員 熊偉
30年探索,30年開拓。
從1個到128個,從東湖高新、鄂州葛店到全省,如星火燎原,開發區向世界展示:開放,發展,創新。
這些開發區以不到1%的國土面積、近18%的從業人員為湖北貢獻近半經濟總量。2016年,全省開發區生產總值16293.43億元,同比增長8.5%,占全省總量的50.4%。
開發區是改革創新的“試驗田”——
從“路上跑”到“網上辦”,從“最多跑一次”到“最多跑一窗”,開發區優良的政務環境,引來企業家們紛紛點贊。
武漢創新“托管”模式,解決產業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黃石、黃岡等地依托國家級開發區和重點省級開發區,實施“一區多園”和跨江聯合開發。宜昌、襄陽等地發展“飛地經濟”,采取“異地托管”等方式,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開發區是轉型升級的“排頭兵”——
從“湖北制造”到“湖北智造”,從一般性產業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開發區探索轉型升級新路徑。
一批投資體量大、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重大項目紛紛落地,一股轉型跨越千帆競發的發展之勢撲面而來。我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導光板光電玻璃工廠在咸寧南玻光電投產,打破國外公司壟斷高端光電玻璃的格局。承載國家“強芯”使命的國家存儲器基地,我國首批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32層三維NAND閃存芯片年內即將量產。
高新技術產業增長乘勢而起,成為助推全省開發區工業經濟“二次創業”的生力軍。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高端產業不斷集聚。
開發區是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引進來,湖北在開發區先行先試實施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管理試點,優化營商環境,筑起投資洼地。2016年全省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額同比增長6.2%。
從開始的“撿到籃子都是菜”到如今的“挑肥揀瘦”,開發區面向全球發出“英雄帖”,推出中介招商、基金招商等市場化招商激勵機制,招來一大批質量高、前景好的好項目。
走出去,企業不再滿足于坐在家里掙錢,也希望到世界上去闖闖路。人福醫藥并購澳大利亞、美國藥企,成為全球同類藥企第二大生產企業;安琪酵母落子海外,讓世界用上中國的酵母。
不斷創造奇跡的東湖、宜昌、襄陽三家高新開發區,2017年4月1日迎來了它們的“升級版”——包括武漢、宜昌、襄陽三大片區的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
扛起全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大旗,湖北自貿區一邊學,一邊干。源于改革、創新,運行僅一年的改革試驗田里正在開花結果,培育出首批可復制推廣的經驗:9項改革事項走向全省,4項改革事項在區內推廣。湖北自貿區以0.065%的國土面積實現了全省31.4%的合同利用外資、29.6%的進出口總額。1萬多家新增市場主體扎堆自貿區,自貿區正成為高技術產業的密集區,澎湃出日益強勁的高質量發展動能。
改革開放40年,一個新的開始。開發區,將繼續肩負改革創新的重大使命,劈波斬浪,開啟新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