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夏永輝 通訊員 萬永春 李俊
襄陽市地區生產總值去年突破4000億元大關。瞄準全國城市“5000億俱樂部”,襄陽市邁上新征程。
去年12月3日,該市作出《推進長江經濟帶重要綠色增長極建設的決定》,明確指出:綠色發展是旗幟,減量化是路徑;要通過減量化增長,引導襄陽在高質量增長道路上走得更快一點、更穩一點。
襄陽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任興亮介紹,所謂減量化增長,就是以盡可能少的物耗、能耗及排放,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發展。
今年一季度,襄陽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同期化工、非金屬礦物制品等六大高耗能產業產值增幅回落4.7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增長22.8%,整體呈現出量增質優、穩中向好態勢。
瞄準綠色促升級
5月18日,駱駝集團股份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派繁忙,工人們正把一箱箱鋰電池裝車。“新能源電池業務發展迅猛,去年銷售收入從無到有,一舉突破億元大關。”公司副總裁孫權介紹,新廠設計產能達20億瓦時,大有潛力可挖。
駱駝集團以傳統鉛酸電池蜚聲全國。但孫權說,長遠的戰略方向將是新能源板塊,必須搶抓市場先機。公司近年投資數十億元構建新能源板塊,還收購了克羅地亞兩家行業頂尖企業。
去年,襄陽市整車產量達31.2萬輛,實現產值2441億元,與全國十大汽車城排名第七的柳州市,產值差距縮小至百億元。“新能源汽車功不可沒。”市汽車辦主任王燮耀介紹,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量達3.2萬輛,同比增長105%。
瞄準綠色生產方式,襄陽市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美洋、九州、雅致等重大項目相繼投產,全部達產后新能源整車產能將達50萬輛。
同期,大力改造傳統產業。近年來,每年投入上千億的技改資金,促進傳統企業轉型升級,金鷹重工、中航精機、際華紡織等一大批企業煥發勃勃生機。去年裝備制造、建材冶金等產業產值同比分別增長14.5%、15.5%。“關鍵是提升要素生產效率。”襄陽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黨工委書記鄧卓海認為,大力提升項目企業的科技含量,是減量化增長的重要方向。
襄陽高新區的科技城開園運營以來,引進科研項目平臺34個,高端人才128人,吸引117個高端項目入駐。
在襄陽汽車軸承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看到,通過對細磨滾道進行精益改善,加工軸承外圈的單位時間由29秒減少到23秒。“別小看這6秒鐘,現在我們單位時間的產量已經由800件增加到1000件。”該企業精益管理處經理孫桂喜說,生產流程再造讓企業生產成本因此下降了20%,生產效益卻大幅提升。
今年,襄陽市將抓好涉及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消費電子等方面的117個億元以上新興產業項目,通過技改建成30個“標準化、信息化、精細化”示范企業和100條數字化生產線,力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家。
生態放在第一位
5月中旬,襄陽最高氣溫攀升到30℃以上。一批游泳愛好者來到城區小北門碼頭發現:往年的下水處被柵欄封了,連漢江渡輪也關停了。“既沒必要,又不安全,還會污染漢江。”襄陽市環保局局長蔡金海說,飲用水水源安全是天大的事,針尖大的漏洞也不能放過。
樊城區區長柴普軍認為,踐行減量化增長新模式,就要把生態保護放在第一位。
近年來,樊城區積極保護生態環境,一大批醫藥、化工企業外遷或入園,沿漢江整治非法采砂和非法碼頭,排查沿岸60余公里19個排污口,以杜絕污染源。
今年初,襄陽市下發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規定生態保護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對生態環境損害明顯、責任事件多發的負責人,即使提拔或已退休仍要追責。
同期,加速推進“綠滿襄陽”,去年全市謀劃骨干支撐項目15個,涵蓋精準滅荒、綠色通道、綠色水系、綠色村莊、產業基地、國家儲備林等方面。至4月底,已造林135820畝,占2018年計劃的134.3%;全市“一江九河”和“三山一崗”生態屏障基本形成,森林覆蓋率達45%。
在廣袤農村,大力推廣循環農業、有機農業,大力推行節水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地膜、秸稈、畜禽糞便實現回收利用……
襄州區龍王鎮龔灣村的田野里,一群鴨子在池塘覓食,成群結隊的土雞來回追逐,500多畝的大棚基地種植著葡萄、火龍果和各類蔬菜。“養殖肉豬的糞便經過發酵,用來種植蓮藕、套養魚類、泥鰍,以及水稻肥田及林果蔬菜種植。”基地負責人毛喜介紹:種養方式無害化,結構減少大路貨,銷售也是通過電商線上解決。
襄陽市全力打造“中國有機谷”,加快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據悉,“中國有機谷”規劃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至去年底共獲有機認證及轉換證書148張,認證面積約30萬畝。到2019年,該市力爭實現區域內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全覆蓋,有機認證及轉換認證面積達80萬畝,畜禽有機及地理標識認證1000萬頭(羽)以上,有機產業產值200億元以上。
政務流程做減法
3月30日上午,全省第一張“47證合一”的營業執照,在襄陽市行政審批局發出。“真沒想到這么方便。”湖北沁人美容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健說,以前要找多個部門,跑上一二十天很正常。
本月初,襄陽市公布了2018年“最多跑一次”事項目錄,共計196項。這意味著群眾和企業辦理一個事項,在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受理條件時,從受理申請到形成辦理結果全過程實現一次上門或零上門。
政務流程“做減法”。近年來,襄陽市不斷優化制度層面供給,努力尋找減量化增長模式的突破口。
從一枚印章管審批到一支隊伍管執法,從實體政務大廳建設到打造“一網式”政務服務平臺,從工業項目落地“零障礙”、注冊“零收費”、服務“零距離”到“先建后驗”,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湖北元大糧油公司總經理王龍體介紹,今年年初,企業1500萬元貸款即將到期,向來訪的市發改委工作人員提出:可否延期,利息可否再優惠?當天,襄陽市發改委就發函給襄陽農商行,商請解決融資問題。2月2日,銀行復函,已給予企業貸款延期,納入集團授信并放款2800萬元。
目前,該市相關部門對1300多個招商引資項目提供全程投資代辦服務。
今年一季度,該市各類市場主體新登記14322戶,比上年同期增長4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