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東湖綠道成休閑度假好去處
□楚天都市報記者高東起、劉微、簡俊暉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魏錸、蕭顥、宋枕濤
改革開放40年,湖北旅游業由無到有,與時俱進,展現蓬勃生機。如今,景區、酒店、旅行社,遍布荊楚大地,旅游產業對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湖北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旅游從“奢侈品”變成“必需品”,每年人均出游3次;湖北旅游市場半徑不斷擴大,至今已遍及全球40余國家和地區。2017年,湖北接待海內外游客6.39億人次,實現收入5514億元,旅游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5%。
潮涌40年,靈秀湖北的“美麗事業”進入全新階段,闊步邁入全域旅游新時代。
圖為:采茶賞花鄉村游越來越火
四十年前 多數人不知旅游為何物
上周末,80多歲的詹先生,漫步東湖綠道,暢享都市慢生活。如今的東湖綠道,是國家5A景區的一部分。
詹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40年前,他還沒有旅游的概念,東湖對他來說,也僅僅是一片荒郊野水。“我到過省內外很多地方,不少地方有風景名勝,自己抽空也會去看看,但沒有現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詹先生說,他前不久去了趟嘉魚,三湖連江水庫給他留下深刻印象。40年前,他到嘉魚聯系公務時,也到過這個水庫,那時沒有旅游之說,只覺得這么大一片水域阻礙了交通,出產的魚類也不能外運,沒有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而這里現在成了景區,興建了賓館、溫泉和游樂設施,游人如織。“改革開放初期,旅游對普通人來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而今家門口就有數不清的景點、景區,即便在武漢周邊50公里范圍以內每天出游,一年都不會重樣,更何況遼闊的祖國,寬廣的世界。”詹先生感慨。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旅游研究院院長鄧愛民表示,沒有改革開放,旅游業很可能仍是象牙塔里的小眾,而不會像當今這樣成為人們的剛需消費。改革開放加快了經濟發展,一方面使得地方上對各類景區有了足夠的投入,使景區環境和條件不斷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刺激了對旅游的需求。兩方面自然而然的結合,壯大了旅游產業規模,提升了旅游行業水平。
圖為:武漢天河機場航班越來越多
創業潮涌A級景區突破360家
改革開放后,掀起創業熱潮,不少人投入到旅游事業。
1986年,時年35歲的龍新民,放棄政府機關的大好仕途,主動投身“排末位”的旅游行業。“那時湖北就5家旅行社,7家三星以上酒店,湖北的知名景區只有三峽,到武漢就‘兩菜一湯’,看黃鶴樓、逛歸元寺,東湖只有磨山一條小道,非常原生態。”龍新民說。
很快,龍新民被公派到奧地利學習旅游管理,期間考察了歐洲的十多個國家。那時,他就堅信,旅游一定會成為對社會經濟帶來極大拉升的行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需求。1992年,龍新民正式組建中南國旅,一直運營至今。
投身旅游事業的,還有武漢黃陂的曹江城。曹江城本來是房地產商,2001年,他從歐洲考察回國后,開始將目光瞄準旅游市場。他先后開發建設了木蘭天池、三里畈溫泉等景區,干一處,成一處,使得公司很快發展為旅游投資集團,帶動了八萬多人就業。
2000年前后,湖北旅游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全國都開始有了舒適化和星級化的概念,酒店、景區、旅行社等各方面的標準規范開始制定和推廣。”龍新民說,近20年,湖北旅游業迅速發展,變化翻天覆地,旅游形式從觀光到休閑度假,游輪、房車等方式不斷豐富;游客消費從單純的景區和酒店消費,到“吃住行游購娛”全方位享受;旅游距離從省內走向全球,世界各地都能聽到湖北口音和武漢話。
省旅游委相關數據顯示,全省目前有360多家A級景區,500多家星級飯店,1000多家旅行社,3000多名導游。2017年,湖北接待海內外游客6.39億人次,實現收入5514億元。旅游,對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成為了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
交通給力 夕發武漢朝至巴黎
對更多普通人來說,旅游業的發展,體現在每一次出行。
武漢市農商行干部張華回憶,20年多前,他從武漢去北京,要在火車上晃晃悠悠20多個小時。“如今,我頭天下午還在辦公室跟客戶談方案,第二天早上居然就站在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下仰望天空了。”張華感嘆,交通的發展,讓出游更方便,世界變得觸手可及。
40年前,湖北沒有一寸高速公路,鐵路也只有京廣、焦柳和漢丹等屈指可數的幾條。而今,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突破7000公里,即將實現縣縣通高速;還專門修建了許多旅游公路。鐵路更是四通八達,全國25個省份可乘高鐵到武漢。
近幾年,武漢加快了國際化步伐,開通新加坡、巴黎、首爾、大阪、莫斯科、迪拜、吉隆坡等國際直航,成為中國中部最大的國際空港,讓湖北與世界緊密地連在一起。
湖北旅游市場半徑不斷擴大,已經遍及全球40余國家和地區。
全域旅游 荊山楚水處處生機
2016年,旅游業進入新階段,全國提出發展全域旅游。
目前,湖北全省有恩施州、神農架林區、仙桃市、黃陂、英山縣等16個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還有黃石大冶市陳貴鎮、襄陽谷城縣南河鎮等17個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
省旅游委副主任李開壽認為,全域旅游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旅游領域的生動實踐,是促進旅游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推進全域旅游,是我國新階段旅游發展戰略的再定位,最終將實現從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的轉變。
建成支點,旅游先行。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全域旅游發展,建設旅游經濟強省”的目標。“十三五”期間,湖北省旅游重點工作是推進全省全域旅游發展,將構建“一帶兩極三廊道四板塊”的開放式戰略布局。
一帶即湖北長江旅游帶;兩極即武漢、宜昌兩大旅游發展極;三廊道即鄂西山水民俗旅游廊道、漢江國脈探秘旅游廊道、鄂東紅綠經典旅游廊道;四板塊即武漢都市旅游板塊、西部生態旅游板塊、中部文化旅游板塊、東部人文旅游板塊。
旅游,正成為促進美麗湖北建設的生態產業。旅游,必將讓荊楚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