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彭磊通訊員王本倫成妍
“過癮!人在湖上跑,鳥在頭上飛,感覺心都變輕盈了。”
4月21日舉行的2018潛江返灣湖濕地國際馬拉松賽,讓襄陽“漢水悅跑團”成員陳燕林首次體驗了平原濕地跑,跑過彩虹棧橋時,水鄉美景給她留下深刻印象。
上世紀70年代,一部反映潛江風貌的紀錄片《水鄉園林》在聯合國公映,引起強烈反響,潛江“水鄉園林”美譽由此而來。但此后數十年,因過度開發,當地湖泊面積退縮、水質退化,“水鄉”名片黯淡。
去年,該市提出打造水鄉園林精致城市,再織“水鄉夢”。在“人退湖進”的同時,結合生態保護實現科學發展、高質量發展,昔日“水鄉園林”正在舊貌換新顏。
生態修復 湖域面積增加3.3萬畝
返灣湖濕地被稱為“潛江之腎”,原為洞庭湖的一個支湖,湖面最大時有4萬多畝。過去40年間,當地人圍湖造田,余下的水域里也是竹竿、網箱密布。2011年,返灣湖濕地公園申報國家濕地公園試點時,湖域面積僅存不足7000畝,地表水質一度降到Ⅳ類。
2017年,潛江投身“長江大保護”行動,在全市各大湖泊中展開規模空前的護水行動。
在返灣湖,該市斥資21億元啟動生態修復工程,退田還湖、漁民搬遷、水上拆圍……湖域面積一年增1.3萬畝。
他們還引江水、通河水、連湖水,使濕地迅速恢復生機。2017年底的監測數據顯示,流入的地表Ⅲ類水,經濕地凈化后的水質達到近Ⅱ類水,濕地鳥類品種從2011年的40種增加到119種。
湖變大、水變清,不只返灣湖。在白鷺湖、興隆河等湖河沿線,該市分期退田還湖2萬畝,關停拆除養殖場895家,關閉取締排放不達標企業52家,實現全市湖泊水質大幅改善。
讓近2000戶搬遷家庭安居樂業
生態修復工程中,近2000戶居民搬出家、騰出地,如何保障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利益?“過去是漁民,現在是工人。”55歲的后湖管理區莫嶺村村民陳光英說,去年10月,全家告別漁業,丈夫成為公園巡管員,自己為濕地修復工程打零工。
去年,潛江市啟動包括馬拉松賽道建設、水系連通、污水處理等8項工程在內的返灣湖生態修復項目,讓退田還湖的638戶農戶成為建設者。
莫嶺大隊隊長姚祖銀算賬:項目三年建設期,他們每月可從政府獲得安置費、土地流轉費近900元,加上打工收入,月收入至少3000元。
潛江后湖農場場長趙忠海說,建設完成后,還將組建物業、運營等公司,讓這些群眾吃上“旅游飯”。
居住方面,總投資2.5億元的返灣湖片區還建房本月開工,計劃于年底竣工。屆時,他們將集體住進電梯房。
2017年開始,該市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大保障力度,僅今年各類還建房計劃開工9000余套,其項目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同時,該市通過實施新一輪開發區、鎮處、管理區財政體制改革,落實飛地經濟政策等措施,大力發展鎮域經濟,確保每一戶搬遷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
三大亮點片區帶動城鄉融合發展
在“人退湖進”的同時,潛江啟動城鄉規劃建設新戰略:以返灣湖、興隆河等為核心劃出東荊新區、返灣湖片區、興隆河片區三大亮點片區,以生態修復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帶動輻射全市各區鎮共同構建生態經濟協同圈。“立足‘水鄉園林’特色優勢,我們借‘三大亮點片區’重構全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目的就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潛江市委書記黃劍雄說。
一年間,三大片區已形成獨特的發展優勢:東荊新區布局商務中心、市民中心、文化中心、匯金中心,是未來金融商貿物流服務區;返灣湖片區,是該市濕地觀鳥天堂、慢城低碳生活區;興隆河片區是城市生態景觀旅游走廊,要打造自行車休閑慢道和自行車賽事基地。
如今,在這些從生態優勢中孕育出的亮點片區中,各類資源被迅速聚合,城鄉面貌正在迅速改變。
在龍灣鎮、熊口鎮等地,當地人不僅養蝦種田,還以馬拉松賽事為契機,發展體育休閑、農業觀光等旅游產業,崛起“運動小鎮”“龍蝦小鎮”等特色小鎮。在后湖管理區,劉鵬飛辦起“世外桃源體驗中心”,他種桃花、辦花展,高峰期每天接待游客過千人,其桃膠產品更遠銷十余個國家。
亮點片區公交、污水處理廠、綠道等15個公共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建設,正在悄然改變潛江農民的生活。過去一年,后湖管理區及周邊鄉鎮1740戶農戶告別旱廁,村村有老年活動中心、活動廣場。
生態環境改善,為潛江蝦、稻等特色產業引來大批資本。去年,周黑鴨、安井食品等食品企業紛紛來潛投資,綠色食品產業產值年增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