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消失多年"長江女神"白鱀豚被拍到?專家:只是疑似
長江日報融媒體5月3日訊(記者高寶燕)拍攝到已經消失近13年并被公認“野外功能性滅絕”的白鱀豚!5月2日21點52分,中國綠發會微博發出這則信息,引起圈內人關注。聞者有人歡呼,也有人表示懷疑。長江日報記者求證參與鑒定的專家、了解現場圖片鑒定的過程發現,專家并不能確定那就是白鱀豚,應該是疑似白鱀豚。
白鱀豚重要外形特征并沒有看到
據中國綠發會顯示,由中國綠發會企業攝影家自然基金(EPNF)發起的“渡江偵察鱀”影像助力淡水豚保護公益活動,4月13日在安徽蕪湖開始,4月18日取得重大突破。由焦少文拍攝獲得的影像證據由專家確認,這張照片上拍攝到的就是已經消失近13年之久并且被公認為“功能性滅絕”的白鱀豚。
長期關注淡水豚保護,長江日報記者在獲知此事后的4月23日,連線了參與圖片鑒定的中科院水生生物所、我國鯨豚類學科組的專家,仔細了解了現場圖片鑒定的過程。專家一致認為:希望是真的,需要公眾和更多證據認可。很遺憾,攝影師和志愿者送來的這張照片比較模糊,放大后影像顆粒比較粗,白鱀豚重要外形特征——背鰭并沒有看到,且從當事人陳訴現場情況,與白鱀豚習性有不同之處,僅從這張圖片還不能確定就是白鱀豚,應該是疑似白鱀豚。安徽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也給出了同樣的說法。
功能性滅絕并非野外一個都沒有
2006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組織美國、瑞士、德國等6國科學家,采用一流技術對長江干流進行調查,卻沒有發現白鰭豚。2012年在上海長江口發現擱淺的白鱀豚,上海水族館和專家搶救失敗,這頭白鱀豚死亡。
專家們認為,長江白鱀豚可能出現了“功能性滅絕”。這一消息發布后,美國《時代周刊》把長江白鱀豚的滅絕評為2007年十大人為災難之四,成為50年來第一種在地球上消失的大型水生脊椎動物,而且是受人類活動影響導致滅亡的第一種大型哺乳動物。
“功能性滅絕”是對生物生存狀況的一個客觀準確描述,主要的意思是指殘存種群中已經沒有能夠繁殖的個體,或者由于種群數量稀少,受人類活動干擾及遺傳因素的影響,該物種在自然環境中繁衍的功能喪失,最終走向滅絕。功能性滅絕不是野外一個都沒有,科學定義是指該物種因其生存環境被破壞,數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種群繁衍的能力。
白鱀豚的生命周期是30年-50年。上世紀80年代早期,長江白鱀豚有400頭左右。2006年以前,長江白鱀豚曾在長江九江段八里江水域出現過。
保護好黑沙洲自然環境更重要
世界上只有長江和亞馬遜河生存著白鱀豚和江豚兩種鯨類動物。出于對長江女神的熱愛,近幾年來,我國民間對白鱀豚的考察十分火爆。
白鱀豚優雅的體態更讓很多志愿者成為它的鐵桿粉絲,急切希望尋找到白鱀豚的仙蹤。在每年的2-5月枯水期,在白鱀豚歷史上棲息地安徽黑沙洲地域住守著一批尋找白鱀豚的志愿者。如北京的志愿者宋琦,連續三年放棄節假日休息,組織“2017民間白鱀豚考察”隊自費考察,先后在網上眾籌資金來維系考察日常開支;上海的記者張崢嶸也是白鱀豚迷,他聯系各界組成“渡江偵察鱀”考察隊進行實地拍攝記錄。中國綠發會及一些企業不僅出資20萬元資助攝影師到黑沙洲拍攝,還懸賞10萬獎勵拍到白鱀豚圖片的攝影師。
民間考察隊租考察船沿黑沙洲河岸進行地毯式的搜索,最火爆的時候,攝影師們幾十只長炮對準每一寸江面,還有多名觀察員輔助“掃描”江面。民間考察隊在黑沙洲拍攝到更多的是長江江豚。
不過,對民間尋找白鱀豚的熱情,專家則認為,眼下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護好黑沙洲自然環境。黑沙洲非長江主航道水域,這里的水文環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等地理條件有設立豚類保護區的良好基礎,需要政府相關部門能進一步統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