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彥睿
湖北海棠,一種長在鄂西深山里的落葉小喬木,年年開花,年年落葉,自生自滅。而今,在一位巴東人手中,它的樹葉,變成了暢銷市場的茶葉。
4月27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位于巴東縣沿渡河鎮神農溪畔的恩施硒海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探究竟。“這是我們新出品的袋泡海棠茶,請喝一杯。”41歲的公司負責人余祚錕說,他正和三峽大學天然產物研究與利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教授汪鋆植商量,如何提升設在公司里的“海棠研究院”的研究能力。
茶湯,金黃明亮。細品,淡淡蘋果清香沁人心脾,回味甘甜。“這茶沒加工前,三片葉子就可以泡一罐茶,也被稱作‘三片罐’,以前可是土家人解渴的好東西。”汪鋆植教授介紹,湖北海棠是薔薇科蘋果屬藥食同源植物,又名茶海棠,因原產地在湖北而于1933年被獨立命名。現代研究表明,武陵山區的湖北海棠葉富含硒、鋅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保肝、平衡雌激素等作用。2014年,衛生部第20號公告批準“湖北海棠(茶海棠)葉”為新食品原料。“我們小時候,口渴了,總是抱著泡海棠葉子的茶缸,咕咚咕咚喝個痛快。”說起開發海棠茶的經歷,余祚錕滔滔不絕:“我2003年開始開辦旅行社,帶團時發現當地不少景區把海棠葉子作為旅游特產賣,還很受游客歡迎。”
2014年,余祚錕放下紅紅火火的旅行社,回到神農溪畔老家,租下50畝地,并從深山中挖來一批湖北海棠樹,建起“海棠茶”種植園。2015年春季,海棠花開,游客紛至沓來。當年6月,采下第一批海棠葉,精心包裝后擺在游客面前,卻幾乎無人問津。“游客覺得加工看起來太粗糙,市場不認同。”他說,要讓消費者看上眼,必須通過深加工成型技術改變海棠葉粗糙的形態。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2016年2月,他趕到三峽大學天然產物研究與利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找到潛心研究湖北海棠20多年的汪鋆植教授。汪鋆植研究團隊正好有“湖北海棠茶及其提取物的制備方法及應用”等4項國家發明專利亟待轉化,其主要成果“湖北海棠活性物質基礎及開發利用研究”還于2012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兩人一拍即合。2016年秋,恩施硒海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通過技術攻關,研發生產出袋泡型、顆粒型、萃取型系列海棠茶,“粗枝大葉”變成“小家碧玉”,不僅形態改變,海棠茶中各種黃酮成分比例也有效平衡。2017年8月,公司生產的系列海棠茶上市,受到熱捧,當年實現銷售收入近200萬元。“我們已發展了500畝海棠茶種植基地,每年可采茶2萬公斤。”漫步公司海棠茶園,余祚錕說,“3年內,茶園將發展到1000畝,年產海棠茶10萬公斤。”“分布在鄂西山區的野生湖北海棠至少有10萬畝,如果全部開發利用起來,那將是數十億的大產業。”汪鋆植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