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利華 通訊員 王政 吳慕楓
4月28日,在大別山鄂皖交界處的梅春亭,游客們有的賞花拍照,有的歇腳喝茶。
梅春亭,地處黃梅縣北部海拔800米的山頂上,三條古道在此交匯,下山往東是安徽宿松縣,往西是蘄春縣,山南通向黃梅縣城,是古代中原商賈用食鹽換茶葉的必經之地。一大早,黃梅縣柳林鄉望江村9組村民吳國民,將溫熱清香的茶水灌進暖瓶,送到亭子里的簡易石桌上,免費給過往行人解渴。“我從15歲開始送茶,至今55年。”吳國民今年70歲,每天開門頭件事就是送茶。他和老伴王菊梅分工明確,老伴一大早用自家采的野茶燒水泡茶,他灌好后送到梅春亭,一趟一個暖瓶,每天兩三趟,周末游客多時跑五六趟。一年365日,風雨無阻。
柳林鄉宣傳委員柳霞介紹,從老吳的曾祖父到他年幼的小孫子,吳家為路人送茶的傳統家風,已熏染6代人,至今已沿襲151年,從不收一分錢。據《吳氏家譜》記載,吳家這種傳統始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吳國民的曾祖父吳永發在山中砍柴,見往來商客喝山泉水解渴,擔心涼水傷身,遂在梅春亭為行人送茶,作為“積善之家有余慶”的家訓代代相傳下來。
“張體學將軍在大別山抗日打游擊時,常到涼亭喝茶,還與我父親詩詞唱和。”吳國民介紹。
1996年,新修的公路取代了原來的蘄黃古道,梅春亭在原址保留了下來。“路好走了,送茶更方便。”在吳國民記憶里,上輩送茶人中最辛苦的是母親陳細能,老太太三寸小腳,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幾里山路走下來經常疼得滿頭大汗。即便如此,她一直堅持到59歲才將送茶任務交給兒子。
如今,馬鈴聲已遠去,古道所在的望江村一帶,成為游客踏青休閑的好去處。望江村黨支部書記邵銀熬介紹,村里已有20多家“農家樂”,每年接待避暑常住的游客近萬人,村民徐林中創辦的林中山莊年收入10余萬元。“大家勸老吳擺個茶攤,一杯水收一塊錢,或者賣礦泉水和飲料。”邵銀熬說,看著村里人都在掙錢,好心人動員吳國民在梅春亭擺個茶攤。但吳國民不干:“送茶,我開心。”這些年,他靠種楠竹為生,每年收入不過一兩萬元。
對吳國民的決定,后輩都很支持。女兒吳瓊嬌回娘家第一件事,是幫父母燒茶并送到涼亭。兩個在外打工的兒子吳忠良、吳瓊曹過年過節回家時,也包下燒茶送茶的活。周末游客多時,還在讀書的孫子也常來幫忙添水。吳國民表示,他最大愿望就是“送茶”的祖訓一代代傳承下去,讓蘄黃古道上的行人永遠有免費茶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