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要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治標治本多管齊下,朝著藍天凈水的目標不斷前進。這是利國利民利子孫后代的一項重要工作,決不能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掛空擋。
——2014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
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要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環境污染綜合治理、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方面采取超常舉措,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
——2017年6月21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工作時的講話中指出
講習嘉賓
潘家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主要從事可持續發展經濟學、能源與氣候政策、生態文明理論等領域研究。
把自然資源與環境承載力作為一種剛性約束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綠色發展”一詞出現了4次,全文13個部分,有3個部分論述了“綠色發展”有關內容。報告提出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更是標志著中國的現代化目標首次被賦予了“綠色屬性”,如何定位“綠色發展”的極端重要性?
潘家華:發達國家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為了金山銀山而毀滅綠水青山,進而出現了引致危及人類自身生存的境況。上世紀50年代,工業化大生產所依賴的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煙霧,在工業革命發源地英國的倫敦造成群體性死亡;技術創新高地的美國大量使用“先進高效”的化學殺蟲劑,殺滅蚊蠅的同時毒死鳥類,破壞自然生態系統,造成“寂靜的春天”。不走發達國家的高污染高排放老路,大膽探索,走低消耗低排放的綠色發展之路,是我們直面現實問題的必然選擇。
實現綠色發展,就是要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導向,在促進物質生產和財富積累的同時,在生產、流通、消費以及廢棄后的處理和再生全過程中,堅持低消耗、低排放,把自然資源與環境承載力作為一種剛性約束,作為發展的物理邊界。顯然,綠色發展本質上體現以人為本,堅持綠色發展不僅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會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更進一步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綠色發展,其收益將惠及全社會,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所共享,是全體人民過上全面小康生活的重要體現。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綠色發展的理念已經改變了中國,而且正在繼續改變著中國,引領著世界的綠色轉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從經濟學意義上講,綠色發展就是認可自然的價值。發展離不開綠色,只有認知并堅持綠色發展,發展才是有質量的和可持續的。發展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綠色。只有通過發展,不斷積累起強大的物質財富和技術能力,我們才能不斷加強市場投入和技術創新,才有可能提高效率、減少排放、治理污染,最終提高綜合國力和競爭力。注重處理好發展與環境關系,體現了綠色與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
不是表象的變化,而是觸及靈魂深處的革命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2017年6月在山西考察工作時也強調,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這種“革命性”體現在哪里?這場深刻革命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潘家華:發展觀,指的是一定時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思想觀念層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個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對發展及怎樣發展的總的和系統的看法;而“革命”,體現在顛覆性,體現在質變。綠色發展觀不是一種表象的變化,而是一場深刻革命。
綠色發展的這種深刻性、革命性,主要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它必須發生在個體層面的靈魂深處。在個體發展認知上,要有觀念上的變革,即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其次,個體的消費觀必須摒棄窮奢極欲、炫富比闊,而注重品質、健康、綠色。其三,在社會層面,要求發展導向的根本性變革。唯GDP論英雄的傳統發展觀,孤立、靜止、片面地認知經濟發展,結果就會導致環境污染,經濟和社會問題突出。社會層面的發展觀革命的深刻性,體現在從發展的量到質的導向轉變,綠色是剛性約束,綠色就是發展。而在技術層面,這一革命的深刻性還表現在綠色繁榮。零碳技術是對化石能源燃燒技術的替代,互聯網技術是對傳統的高信息成本、高交易成本的綠色變革。也就是說,我們追求的是生態優先的高質量發展。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實現綠色發展這場深刻革命并不簡單,需要由表及里,觸及靈魂深處。從法治層面,要劃定紅線、設置底線、瞄準痛點。在紅線問題上依法依規使出重拳,紅線底線的設置必須科學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使之成為帶齒的老虎,形成威懾力。在經濟層面,要讓綠色的社會利益同個體的經濟利益形成利益共同體,即保護綠色是有收益的,破壞綠色是有代價的,從而樹立綠色的利益觀,讓綠色成為個體和社會的自覺行為。在硬件設施方面,要形成完整完善的綠色體系,推動每一個人都置身于這場深刻革命,通過配備先進的“武器”和高效的“裝備”,推動綠色革命事半功倍。如精細地進行垃圾分類,必須要有配套的清運和處置系統,“垃圾革命”才能實現。只有突破零碳可再生能源的市場化瓶頸,能源革命才能實現。
走出認識誤區,實現生產和消費領域的全面轉型
記者: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但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關系上,仍存在不少認識和行動上的誤區。“環保影響經濟發展”的短視思維并沒有完全絕跡,“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掛空擋”的現象一定程度存在,從“知”到“行”,中間還有哪些需要跨越的障礙?
潘家華:當前,我們在綠色發展上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還要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邁進。有觀點認為,綠色發展就應該是徹底“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這是一種誤解。生活品質的改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與追求,人類社會發展不可能回到原始時代。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也不可能回到原始時代。還有觀點認為,綠色發展就等于貧困經濟,認為綠色發展就要犧牲經濟發展,這也是不對的。如果沒有鋼鐵,沒有水泥,沒有重化工,我們的社會不可能發展,關鍵是要做到低污染和低排放。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凍結”發展不可取,發展是硬道理,關鍵是要綠色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們需要培育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觀。綠色意識的形成,離不開綠色自覺,也依賴于綠色政策法規體系的規范和引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這些要求和部署都有利于推進全方位的綠色發展。
實現綠色發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比如,我們需要植樹造林美化環境,但不是在只適合于長草的干旱半干旱草原植樹、在缺水的地方抽取地下水種植草坪。這樣的表象的“綠色”,需要高投入高成本,不僅經濟上難以維系,而且生態上也不能持續,實際上會破壞生態,使生態惡化。
綠色發展需要消費革命。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推動采用太陽能熱水、使用純電動汽車、公交綠色出行,帶動的不僅是消費,也會進一步作用于生產。
綠色發展需要技術創新與技術革命。通過技術進步,循環利用以節水、提高效率以節能、降低物耗以節材、集約使用以節地。這樣的技術,有利于推進綠色發展。進一步看,如果技術是革命性的,則會實現數量級的或質的飛躍。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包括有關綠色發展方面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導向政策。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綠色發展之路,不是綠色表象,而是生產和消費領域的綠色革命、全面轉型。我們要推動綠色發展,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向著美麗中國的目標不斷前進。(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磊 實習生 李沁柯)
學思踐悟
東風本田二廠設備保全員徐鵬——
綠色造車 呵護藍天
2011年,24歲的我進入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做設備保全工作,也就是技術員。轉眼7年過去,我親眼見證了東風本田從年銷量十幾萬輛一路高歌猛進,以年均30%左右的增速接連跨過30萬、50萬直至2017年超70萬輛臺階,成為車市里的佼佼者。
東風本田高速發展的背后,固然有產品契合消費需求等因素,但東風本田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認真踐行習總書記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中的綠色發展理念,力推節能降耗打造“綠色工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東風本田也因此榮獲了中國政府最高環保獎——“國家環境友好工程”獎,和聯合國“社會責任貢獻單位”獎。“綠色生產”,首先要持續推進節能。節能,既能保護環境,又能降低制造成本,讓東本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更有競爭力。
就汽車制造而言,一般分為沖壓、焊裝、涂裝、總裝等幾大工序,其中涂裝的能耗大約占到了整個制造環節的60%。涂裝看似簡單,實則包含焊裝白車身、前處理、噴涂、密封膠、精修等多道細致的工序。近幾年來,東本每年都會給各生產單元下達能耗降低3%的指標,我所在的涂裝樹脂工場涂裝二科總是想方設法在每個環節節能降耗,年年超額完成任務。
如何有效節能降耗?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近些年我們正是這么做的。比如在涂裝工藝上,過去搞的是4C(涂層)3B(烘烤),我們創新工藝流程改成了3C2B,減少了一道涂層和烘烤,能耗降低約30%,有機揮發物VOC的排放也明顯減少。還有烤爐系統,我們在電控調節檔位的基礎上增加6至7個點位,如同汽車增加幾個檔位,實現了精準控制,使“空燃比”(空氣量/燃氣量)最大化,燃燒最充分,各烤爐廢氣隨即輸送至RTO焚燒爐高溫焚燒處理,處理效率達到95%以上。以前烤50臺車,要等這些車全部烤完后再關爐子,現在采用步進關閉系統,可以視車輛受烤進度分區關閉,僅此烤爐每年可少用4萬多立方米的天然氣,降耗幅度高達46%。
外氣冷卻模式的成功探索,也是我們節能降耗的一大亮點,其核心是將涂裝中18℃左右的水,通過機器高高揚起,再散開霧化,快速降到10℃左右后進入空調系統,比起過去用冷凍機冷卻水,能耗負荷降低30%。內裝噴涂環節,鑒于苯系物揮發影響工人健康,涂裝二科以24臺機器人替代16名工人。噴房機器人原來是坐式,后改成了壁掛,噴房寬度收窄,在不影響噴涂質量的前提下,節約了空間,降低了空調能耗。
能耗降了,生產成本自然降了,東本產品在市場上也就更有競爭力。這不正是習總書記所說的綠色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嗎?
其實,東本履行環保責任、建設“綠色工廠”的舉措遠不止這些。東本一直踐行著“給孩子留下一片藍天”的環保核心理念,累計投入上億元打造“綠色工廠”,建起了700千瓦的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系統,累計減排二氧化碳80多萬噸;采用水性漆技術,從工藝源頭杜絕了各類重金屬廢水的排放;采用水幕凈化槽去除漆霧,漆霧去除效率達98%以上。東本還連續10年參加內蒙古植樹活動,參與員工共有1500人,造林上千畝。
諸如這些,均不同程度減少了人力、物力與能源的消耗,不僅促進了社會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降低了汽車生產成本,更重要的是,以實際行動加入到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行列。而這正是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的應有之義。(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劍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