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消息(記者 鐘晨 通訊員 馬琳、葉翩)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6個年頭,作為“一帶一路”的中心點,武漢“走出去”企業呈向好趨勢。4月27日,記者從武漢市國稅局了解到截止到2017年,全市133戶“走出去”企業中已實現對外投資7.8億美元;全市貿易進出口總額1936.2億元,同比增長23.2%,占湖北省比重高達61.77%。而這背后,除武漢優勢產能競爭力提升之外,稅收支撐作用不容小覷。
稅收讓漢歐“橋梁”更穩固
近日,一輛滿載高科技電子產品的特殊班列,正從武漢吳家山出發開往波蘭-戈茹夫。而這輛聯通歐亞的“橋梁”,正是目前國內同類班列中“實載率”最高的中歐(武漢)班列。
漢歐班列自2014年恢復運營后,源源不斷將“武漢造”輸送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由于我們的價格是空運的1/5,時間是海運的1/3,漢歐班列剛一運營,就贏得了武漢國際物流市場的青睞。”武漢漢歐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業務總監王雷告訴記者:“近三年,漢歐班列的實載率從84%躍升至98.81%,開行列數從169列提高到377列,高居全國中歐專列首位,回程貨量更名列全國第一。”
如今的漢歐班列,已成功聯通“一帶一路”沿線28個國家60余座城市,不僅將汽車配件、電子產品、機械零部件、醫療器材、服裝道具、特種鋼帶、光纖光纜甚至雞鴨魚肉等漢產、漢味運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將不少海外特產運回武漢,成為當之無愧的漢歐“橋梁”和“使者”。
如何讓“橋梁”更穩固,“通行”更順暢?稅收在企業發展的不同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公司成立僅3年時間,武漢國稅就為我們減免增值稅9421萬元,這筆‘巨款’為我們開拓進出口貿易等業務新版圖提供了資金”王雷表示。
不僅如此,武漢國稅更在日常業務咨詢輔導中當起了“紅娘”,幫助漢歐班列成功牽手知名企業,解決了公司自身貨源組織、集并能力不足的問題。
原來,運營初期,漢歐班列存在著集裝箱聯運貨物來源不足的問題,而另一邊冠捷顯示科技(武漢)有限公司,則向稅務部門倒出了苦水:“我們公司的產品銷往海外,空運、水運、陸運多種方式頻繁轉換,急需一種簡便的運輸方式。”
一邊有需求,一邊求貨源。了解情況后,武漢市國稅局工作人員迅速“牽線”,兩家企業“一拍即合”。數據顯示,僅2016年在國稅部門的幫助下,漢歐班列就與富士康、冠捷、東風汽車等公司合作,開通貨物運輸專列16列,成功將“武漢智造”運往捷克、波蘭和俄羅斯等國。
“設計之都”背后的稅收助力
今年一季度,湖北省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16.8億元,實際投資金額達4922萬美元,主要流向俄羅斯、越南、印尼、新加坡等地。其中,漢企勇挑大梁。
而在最近公布的2016-2017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境外工程)名單中,武漢設計或建造的工程斬獲7項大獎。這些工程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享譽世界、造福民生,擦亮了武漢“設計之都”這張金光熠熠的名片。
細數武漢“走出去”企業,不難發現。其中,有近37%的企業主要在境外承包工程,不論是設計難度和工程質量都在全球位居前列。
雖然境外承包工程,難免遇上各種問題。“但在稅收方面,我們從來都是一路綠燈,獲得了不少優惠。”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財務資金部副經理李文起說:“我們公司是世界500強企業,耕耘海外市場30多年,每年的海外經營合同額都在18億美元以上。這幾年,從國內運送工程物資到境外,出口額累計高達2.29億美元,但在武漢國稅高效及時的服務下,僅退稅就退了1.2億元,為后續物資采購送來了源源不斷的資金。”
近期,該公司又承接了中馬友誼大橋項目。該項目是習近平總書記見證簽約、國家“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支點項目,具有重大的國家政治意義。
“這次承接中馬友誼大橋,既是馬爾代夫首個跨海大橋,又是公司首次承接的援建總包項目,要求高、工期緊,特別是出口退稅方面,流程與以往不同。”李文起說:“得知情況后,武漢市國稅局主動與我們聯系,提供國家政策依據,告知出口流程關鍵點,難題很快就得到了解決。”
該項目累計已收到出口退稅款1300多萬元,已成功退至企業賬戶。而中馬友誼大橋項目也頻傳捷報,隨著馬累側工區引橋施工架設任務的完成,整體工程量已完成80%。“主橋將于7月份實現合攏,計劃8月竣工通車,中馬友誼大橋承載著中國橋梁走向世界的重大意義,稅務部門的支持很及時、也很到位,我們有信心在‘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繼續‘走出去’‘走下去’。”李文起信心滿滿。
稅收協定成企業“安心丸”
擁有中國稅收居民身份,就意味著可以享受稅收協定優惠,在境外所得中避免雙重征稅。2017年,武漢“走出去”企業辦理《中國稅收居民身份證明》共計40份,擬享受協定收入182.2億元,享受協定待遇減免稅額1923.62萬元,
中國五環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工程建設項目全過程承包和管理功能的國際型工程公司,主要從事煤化工、碳一化工、化肥、磷化工和新型合成材料等工程科技項目。“近幾年,在‘一帶一路’倡議指引下,我們陸續在越南、印尼、埃及、突尼斯、伊朗等20多個境外國家承接工程項目,合同額累計超過160億元”該公司總會計師王依群說:“‘走出去’之初,我們也曾遇到過境外所得征稅的問題,不過很快就得到了武漢國稅的政策服務。現在,公司幾乎每年都會開具《中國稅收居民身份證明》,特別是我們在印尼的3期磷酸尿素工程項目中,就享受稅收協定優惠,在境外少繳所得稅600多萬元呢!”
“稅收協定如同‘護身符’,企業在境外投資能享受到低稅率、免稅優惠,避免雙重征稅。但有一個前提,企業必須先到國稅局申請開具中國稅收居民身份證明,拿著這個證明才能通過締約國對方的審核,享受到稅收協定待遇。”武漢市國稅局局長孟軍表示。
為方便“走出去”企業開具證明,武漢市國稅局不僅提速證明開具時限,更通過“一帶一路移動微平臺”實現了手機實時開具證明功能。現在,不論企業身處何方,只需登錄“湖北國稅微信公眾號”,進入微平臺模塊,點擊證明開具,就能一鍵開出證明。“再也不用為長時間開不出證明而發愁了!”曾經一年要開上好幾份身份證明的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會計梁蓓最有體會。
智能平臺為“走出去”護航
如今,走在曼谷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印有FiberHome(烽火通信)LOGO光纜的電線桿;巴基斯坦的“三峽大壩”N-J水電站交給了葛洲壩集團整體承建;華工科技的離子切割設備銷往俄羅斯、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實施以來,武漢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累計合作項目多達200余個。
然而,“走出去”初期,企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為詳細了解癥結所在,武漢市國稅局通過問卷調查形式,了解到60%以上的“走出去”企業,特別是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普遍存在著投資國信息獲取閉塞、稅收協定惠及面窄、權益保護機制弱等問題。
如何用一種便利的方式,解決企業堵點、難點,武漢市國稅局傾力打造了“稅收服務一帶一路”手機移動微平臺,集政策倉庫、維權通道和交流平臺等三大功能于一身。
“我們收集整理了‘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和地區的稅制概況、國別(地區)稅制指南和稅收協定文本等信息,企業只需通過手機查看,就可以隨時了解這些國家的稅收政策。”武漢市國稅局總經濟師周光春介紹說:“以往,這些國家的稅制情況,企業是很難系統查詢到的!”
此外,平臺中的“微社區”模塊,還為“走出去”企業、稅務部門和中介代理機構提供了相互交流、縱向聯系的平臺,不僅能為企業“牽線搭橋”,更能通過互相溝通交流,學習其他企業“走出去”先進經驗。
武漢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一大光纖預制棒及光纖光纜產品供貨商。目前,已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產品與服務。
“像我們這樣的大企業,有時也會出現稅收吃不準的問題。”該公司投資管理部總經理秦志鴻告訴記者:“2016年底,公司在南非投標一項光纖布線項目,由于第一次在南非做生意,對該國稅制了解較少,在制作競標報價過程中,我們到處找法規條文,很難找到有正規出處的文件。幸虧有微平臺在手,財務人員通過‘企業微社區’模塊看到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非洲投資的‘經驗貼’,其中就有詳細的競標方案,通過學習借鑒,一下就解決了我們的難題。”
目前,長飛公司的南非項目已成功中標,預計帶來利潤1900余萬元。而移動微平臺也獲得了“圈內”的好評,全省90782戶企業、190多家稅務師事務所、50人的稅務專家團隊紛紛進駐;今年以來,平臺共計發布稅收協定新聞90條、稅收政策186條,相關案例23個,國際稅訊63條、國別指南60部,答復各類問題481次,回復采納率100%,切實解決了“走出去”企業的實際困難。
此外,針對企業跨境風險難題,近期武漢市國稅局完成跨境稅收風險模型的初建工作,建立起“一戶一檔”的預警稅收風險事項,持續不斷為“走出去”企業推送風險預警提醒信息。
近日,中國葛洲壩集團在巴基斯坦的項目,由于對方稅務機關不執行當地政府出臺的水電項目免稅政策,造成集團在該地投資和承建的水電項目不能享受銷售稅免稅待遇。獲取相關風險信息后,武漢國稅積極向上級部門請求解決途徑。目前,該問題正在全力協調解決中。
今年3月,畢馬威中國宣布武漢分公司正式開業。“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入實施,武漢經濟影響力日益凸顯。”畢馬威稅務合伙人譚偉說:“在與武漢國稅溝通有關涉外稅務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也切身感受了武漢國稅的服務和專業技術水平。希望能與國稅部門通力合作,積極改善武漢營商環境,讓漢企的“一帶一路”名片更加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