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
憂近慮遠,辨外思內。“超預期”開局后,如何緊緊咬定全年目標,確保實現上半年“雙過半”?
壓力在前,不進則退
打量一季報,隱憂無法忽視。
我們面臨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的壓力。
看外部,前有標兵,后有追兵。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經濟增速,我省與“標兵”的差距都進一步擴大。過去在中部領先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中部排位均有所下降。
看內部,區域發展不平衡未有明顯改善。14個市州與“一主兩副”形成明顯斷層,GDP總量存在2000億元至3500億元的“空白區”。
我們面對新舊動能轉換不暢的壓力。
傳統產業“老樹還未發新芽”,新興產業“勢強力弱”。食品、石化、冶金、紡織、建材等傳統動能增速放緩,支撐減弱。
第三產業發展仍是突出短板,服務業增速長期低于全國。
我們面臨發展后勁不足的壓力。
投資拉動力減弱。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對基建投資影響較大。一季度,全省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低于投資平均水平6.2個百分點,對后期經濟平穩運行造成較大壓力。大項目支撐力度不夠,全省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額和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個數均同比下降。
要素供給趨緊。制造業貸款呈持續下降趨勢,企業綜合成本居高難下,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仍然突出。
推動高質量發展,不作為,要出局;慢作為,要掉隊。我們一定要有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走在前列的責任感,一往無前。
邁向高質量發展,還需做到“三個轉向”
盡管湖北經濟正面臨一系列“轉型的煩惱”,但審視今年新開局基本面,積極的變化正在發生,穩中向好、好中育新,必須保持定力和耐心,思想不松勁,發展腳步不停歇。
邁向高質量發展,要從“重視數量”轉向“提升質量”。
釋放改革紅利,既要看企業數量,更要看投資質量。武漢自貿片區11個月新增企業7875家,可謂個個都是“精品”。當前,正全力推進國家存儲器基地、華星T4、天馬G6等重大項目量產。
邁向高質量發展,要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
去年全省水產品總量比上年減少1.1%,漁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3%,全省漁業生產首次呈現“減量增收”的態勢。養殖方式發展的重大變革,倒逼產業走向高質量發展。“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徹底改變過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規模擴張,通過提高質量和效益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和競爭力提升。”省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
邁向高質量發展,還要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加快新技術運用、新產業培育、新模式推廣和新動能轉換,積極扶持實體經濟做大做強,重點推進“萬企萬億技改工程”。黃石市大力推進“3個10”科創工程,即十大產業技術研究院、十大企業技術中心、十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5家,完成省級重大科技轉化項目34項。“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后勁和活力逐步顯現。我們還將繼續保持企業技改和科技創新的強度,全面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黃石市相關負責人表示。
保持定力,鞏固向好勢頭
鞏固經濟向好的發展勢頭,該穩的要穩住,該進的要進取。
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降成本。我省將出臺《關于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意見》,預計可為企業降成本1500億元。
抓項目。瞄準長江經濟帶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瞄準鄉村振興、軍民融合等七大戰略,瞄準轉方式、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防風險領域,謀劃推動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大項目、好項目。
強改革。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用好湖北自貿區“金字招牌”,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推動主體培育、產業集聚、開放功能實現大提升、大突破,在全面參與國際國內競爭中構建雙向開放新優勢。
下足繡花功夫,高質量打好三大攻堅戰——
固底板。木桶的短板決定能盛多少水,底板決定能不能盛住水。要堅持底線思維,抓住主要矛盾,特別是防控金融風險、政府債務風險、房地產市場風險和社會風險。
補短板。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今年要確保104.6萬人脫貧、963個村出列、17個縣摘帽。
強薄板。生態環境是我省高質量發展的薄弱環節。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全力推進“廁所革命”、宜林荒山全綠化、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全達標“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
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
加速“增量崛起”。緊跟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促進創新資源向新興產業集聚,在數字經濟、共享經濟、中高端消費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加速“存量變革”。加快推動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轉變,重振“湖北制造”雄風。搶抓服務業發展的窗口期,大力實施服務業提速升級計劃,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
加速“變量突破”。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軍民融合。
這個春天,高質量發展正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