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吳文娟
盤點一季度經濟“成績單”,一些數據引人關注:1至2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3%,高于全國6.9個百分點,近14個月來首次高于全國;利潤率升至6.25%,為近3年來最好水平。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邁向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是“根基”是“底盤”,而工業經濟,則是重中之重。研讀一季度工業經濟數據,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發現,新動能悄然增強、要素消耗持續走低、競爭贏利能力持續提升。工業經濟,正在為湖北高質量發展積蓄新能量。
增速7.8%,是快是慢?
一季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8%,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個百分點,居中部第3位、全國第11位,較去年底中部前移1位、全國前移3位。
7.8%,意味著什么?“工業增加值增速趕超進位,是在克服了多重不利因素疊加之后實現的,成績來之不易。”省經信委主任王祺揚表示。
湖北能源資源相對貧乏,原煤、原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高達87.8%、94.7%、96.6%,工業發展所需能源主要依賴省外調入或采購。這是我省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短板。
經過一番大力度去產能,我國鋼鐵、煤炭等能源型、資源型產業基本面發生較大變化,鋼、煤價格大幅回升,這使得能源、資源型產業比重較大的地區獲得強大的“拉動力”。然而,我省采礦業和原材料制造業“兩業”占工業比重僅為29.4%,低于全國4.4個百分點,低于江西、安徽、河南、湖南。
而價格高企的能源資源,作為原材料輸入,則使我省面臨著較大的成本壓力。去年以來,我省大部分工業企業受制于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加上工業電價一直以來居全國上游水平,制造業貸款已連續多月下滑,用能、融資成本較高,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遭遇較大的成本困擾。
與此同時,以“清零行動”為重點的長江大保護行動大刀闊斧,我省沿江化工企業正經歷大規模的“關改搬”,化工產業退出后的空白有待填補;全省鋼材、水泥、石灰和鋼化玻璃等高能耗產品產量繼續下降。
鑒于上述因素,對比全國、中部,今年首季開局,湖北工業經濟7.8%的工業增速令人振奮。
新動能,是強是弱?
更令人關注的,是7.8%增速的構成。
一季度,我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快于工業5.2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較集中的電子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專用設備、電氣機械、汽車、醫藥行業增速領跑全省工業,分別增長18.1%、11.9%、13.5%、8.7%、9.8%、10.8%。
這些產業,正是經濟新動能聚集區。得益于多年的深耕,一批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企業落地湖北,一批新產業“無中生有”。
在武漢,華星光電、天馬微電子中小尺寸面板生產線已相繼點亮、投產;國家存儲器基地即將試生產。關乎未來的“芯”“屏”產業,已然崛起。
聚焦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湖北從“新”出發,發力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3月23日,科技部發布2017中國“獨角獸”榜單,我省斗魚直播、卷皮網、斑馬快跑、安翰光電、直播優選5家企業上榜,緊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居全國第五。
伴隨“無中生有”的是“有中生新”,這就是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
走進華中銅業公司生產車間,嶄新的機械設備和薄如紙片的銅板帶產品,給人“高大上”的感覺。通過技改,“老工業”換上了“新馬達”,高端產品每年增長20%以上,產值由15億元倍增到50億元。
聚焦“有中生新”,我省強力推進“萬企萬億技改工程”,提速“存量變革”。省經信委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項目投資增長134.5%,較上年同期加快106個百分點,態勢之猛,令人驚喜。
省發改委、經信委稱,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和傳統產業的升級,使得我省經濟產業結構升級步伐加快,動能轉換加速。
競爭力,是高是低?
分析工業數據發現,我省實體經濟競爭力呈現可喜變化——
活力在增強。1至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成本為83.09元,同比下降0.6元,為近3年來最大降幅。這說明,2016年、2017年,我省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連續兩輪為企業減負2000億元,降成本效應開始顯現。
風險在降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2.5%,同比降低0.8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8個百分點;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9.09%(預計數),降幅預計同比擴大3至4個百分點。
市場信心在增強。據企業景氣調查顯示,對二季度行業總體運行狀況持樂觀態度的企業占45.6%,同比提高8.4個百分點;預計二季度企業綜合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占47%,同比提高8.3個百分點。
主要指標匹配性較好。全省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同比提高3.1個百分點,出廠價格指數與購進價格指數剪刀差縮小1.8個百分點,說明企業管理水平、競爭力均在提升;從用電情況看,新興產業用電增長強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用電分別同比增長50.0%和25.2%。
種種跡象顯示,湖北經濟搏擊市場的競爭力在提升,這才有了1至2月我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3%,近14個月來首次高于全國的好成績。“這些積極因素,正在為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積蓄力量。”王祺揚說。
鏈接:高質量發展 首季開新局①:穩中有進,超出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