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劉振雄 通訊員王登府 鄭兵
大山深處的五峰,春意格外盎然。
4月上旬的一個晌午,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去五峰仁和坪鎮,采訪5個“老伙伴”。他們原本職業不同,卻因同一個夢想,一起辭職回鄉,去山坡上與蜜蜂為伴。每個蜂群都有蜂王,但他們,才是真的“王”。
梅開暗香渡 無處有閑蜂
在五峰老虎坑中華小蜜蜂繁育基地,記者看到,巖坡上蜂箱擺滿,蜜蜂成群。
37歲的張青松對記者說,你瞧陽光多好,又背風,是蜜蜂理想的棲息地,我們花好久才找到這地方。
“我們”共5人,都是仁和坪鎮橋梁村人,打小一起長大,年齡相差不大。譚登奎,39歲,原跑運輸,起早貪黑長途跋涉收入不多,還難顧家;胡平,40歲,曾販牛,也養牛,收入還行,但風險大;閔生勇,46歲,曾販樹苗,供人美化環境,自己的處境卻并不美妙;梁國群,47歲,養豬10年,污染令鄉鄰側目,自己都不好意思。
5人中張青松最年輕,但闖蕩最多,高中畢業去北京、深圳做縫紉,非典那年回鄉種藥材、種茶,也養豬。又流轉300畝地,組建公司種花卉苗木,年入700多萬元。但成本一刨,50名員工,一年人均僅得2萬元。
家鄉有沒有好的致富路?村里青年都打工去了,他很茫然。
隔壁是一戶蜂農,房前屋后七八桶,都是從山上收來的野蜂,每桶一年割蜜20多斤。掐指一算,利潤都趕上他養30頭豬了,而且無污染,咋不養蜂呢?
恰好,五峰精準扶貧把養蜂作為仁和坪鎮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5人眼前一亮,就去縣里參加培訓,又去鶴峰、神農架、湖南考察,然后各出資15萬元,養蜂小團隊(合作社)就這樣成了。譚登奎、閔生勇負責建基地、養殖,胡平負責技術,張青松、梁國群負責市場開拓。
養蜂易,養好難。但短短兩年,張青松他們成了養蜂能手,令人贊嘆。
辛勤作蜜成 又帶百花香
仁和坪鎮在宜昌最南端,與湖南交界,山深林密,以野生蜜源植物為主,但分布不集中,彼此交錯開花,于是成了中蜂的樂園。
2016年春,張青松他們以5桶傳統蜂群起家,現已增至1400多群,今年將擴至3000群。
不便夸大5位“蜂王”所起的作用,但他們的確助添了中蜂養殖在仁和坪鎮的蓬勃發展。
伍學鳳命苦,9年前丈夫和僅20歲的長子病逝,她與幼子成了極貧戶。去年5月,伍學鳳獲5萬元扶貧貼息貸款,從張青松那兒購得30群中蜂。正值分蜂季節,不到一個月,增至58群。張青松上門回購18群,并按60元/斤的價格購走近300斤蜂蜜,伍學鳳獲利3萬多元。
不到半年我就脫貧了!伍學鳳說。如今她已還清部分貸款,新添一批箱件,正將養蜂規模進一步擴大。
據了解,五峰森林覆蓋率高達81.7%,擁有五倍子、七葉樹、拐棗、烏桕等優質蜜源植物 50多萬畝,粗略估算中蜂自然容量能達30萬群以上,產業優勢得天獨厚。養殖戶越來越多,很多貧困戶因此脫貧。
縣農業局局長張承緒說,該縣正探索“1211”產業扶貧模式,即1個貧困戶,種2畝高標準蜜源植物,養10群以上中蜂,實現年增收1萬元以上。
去年上半年,1711個在冊貧困戶共養中蜂1.3萬群,戶均增收5000多元,五峰也正式被確立為湖北省唯一國家中蜂扶貧試點示范縣。
預計未來3年,將有3500個以上的貧困戶通過養殖中蜂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