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圖為:武漢鸚鵡洲大橋、武漢長江大橋橫臥大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云寬 別鳴 王理略 胡瓊瑤
武漢,我國中部第一大城市。滾滾長江自西南向東北穿過,成就了這座跨江均衡發展的特大城市。
長江,武漢天然的靈魂中軸線。
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武漢的歷史,就是一部人水相親、城水相依的發展史。
推進長江大保護,就是武漢的生命線工程。
武漢市市長萬勇說,武漢將保護“山、水、城、田”的自然生態特質,固化升級“軸楔環廊”的全域生態框架,凸顯濱江濱湖城市特色,建設世界知名的濱水生態綠城。
4月22日至23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深入大江大湖大河,選取一個人、一段江堤、一面東湖和一項制度,講述江城長江大保護的精彩故事。
一位草根湖長——
八十萬網友跟著他巡江
檢測儀、照相機、PH試紙、調查表……4月23日上午8時,柯志強仔細檢查隨身物品后,來到長江漢口江灘,開始一天的巡江工作。
柯志強,人稱“草根湖長”,十幾年來,他和他的志愿者團先后開展了“東湖排污口大調查”“漢江武漢段排污口大調查”等一系列江河湖泊水資源保護行動。
當天,他面對記者的網絡直播鏡頭,在80多萬網友見證下,開展長江武漢段查污行動。
沖鋒衣、迷彩靴、防風帽,這是柯志強巡河的標準裝備。從漢口江灘黃浦門出發,往長江大橋方向一路巡查。由于剛下過雨,柯志強深一腳淺一腳地邊走邊看,不放過江邊每一個角落。
走到長江二橋橋墩底下,柯志強忽然停下腳步,俯下身子,撥開一米多高的蘆葦叢,一根白色水管顯露出來。柯志強順著水管找到江邊的出水口,“趕緊測一下水質!”柯志強戴上手套,取出工具箱中的PH試紙,“PH值如果小于7,表示呈酸性,說明含有酸化物;如果大于7,則表示水中可能混有雨水或生活用水。”
GPS定位、拍照片、做記錄,完成一系列工作之后,柯志強起身繼續往前走。“發現了問題如何處理?”湖北日報全媒體直播平臺上,不少網友發問。柯志強現場作答:所有調查結束后,將整理出一份調研報告,呈給相關職能部門,促進問題解決。
天突然下起小雨,繼續走了1公里左右,柯志強指著江邊一大片蘆葦蕩說:“以前這里布滿了垃圾,現在全部復綠了,水鳥終于有了棲息之處,真好!”他拍下照片,做好紀錄:“我們不光挑刺,更要紀錄亮點。”
上午10時半,巡河近3公里,網絡直播間熱度不減,網友們問得最多的是:“有什么方式加入志愿者行列?”
如今,柯志強建立的“綠色江城”民間環保組織,已經有了1萬多名志愿者,參與武漢市江河湖泊的保護與治理。武漢市政府促成“草根湖長”與“官方湖長”聯手,開展“湖泊每月清潔日”等活動,更形成了湖泊保護志愿行動的良性循環。
一段海綿江灘——
百年武青堤的生態新生
22日早上,家住武漢青山區建設四路的湯超,帶著5歲的兒子來到青山江灘放風箏。湯超感慨地說:“過去,這里是砂石廠碼頭,路不好走,很臟很亂。現在變成了公園,真是完全想不到!”
青山江灘,是武漢人過去常提的武青堤。100多年來,武青堤靜臥在長江邊,見證青山變遷,守護鋼城安瀾。如今,海綿理念的融入,讓百年土堤變身生態防洪墻,為規劃建設中的長江主軸增色添彩。
青山江灘項目總工程師韓剛平介紹,2013年,武漢市啟動武青堤防江灘綜合改造,總投資28億元。改造前,是用鋼筋混凝土代替土質堤身,還是保留原本的土堤風貌,成為爭論的焦點。
經過反復論證,設計人員提出緩坡式建設方案:維持原堤高度和外側堤腳不變,放緩坡度,向臨江一側推進約20米。在堤身內部“植入”高10余米、厚0.6米的混凝土防滲墻,確保防洪安全。
同時,充分踐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設置植被緩沖帶、生態草溝等設施,構建“城市、江灘、堤防三位一體”景觀,營造出開放式濱江親水休閑空間,最大限度還原長江原生態美景。
航拍器高高飛起,空中鳥瞰:青山江灘宛如一道生態綠帶,讓長江和城市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一面如鏡東湖——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它
武漢東湖,是一湖令人驕傲的水,中國水域面積第一的城中湖,相當于杭州西湖6倍。
這也曾經是一湖令武漢人傷心的水,水質常年在V類和劣V類徘徊,渾濁到連魚兒都嫌棄。
如今,東湖的水變了。走在綠道上,你會看到,東湖的水變得通透,東湖水質已恢復到40年來的最好水平,核心湖區可以放心游泳了,部分水域達到直飲水標準。
東湖變清的背后,是武漢“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東湖”的治水決心,以及持續多年的截污控污、底泥清淤、生態修復。
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管委會主任黎東輝,同時擔任著東湖湖長,他說:“如今,東湖污水收集處理規劃布局,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污水管網由15公里增至30余公里,污水泵站由無到正式建成使用10座,周邊生活污水排口已基本截流。2016年、2017年武漢市舉全市之力建成的東湖綠道一期和二期工程,成為東湖水生態修復的核心工程。”
湖,是城市的眼睛,也是長江邊的記憶。大氣的東湖綠道,完美地完成了歷史和未來的對話。
一項首創制度——
長江“水考”為生態而考
今年,武漢首次公布長江“水考”成績,有的區獎勵100萬,有的區被罰200萬,獎罰分明的長江斷面水質考核和補償機制,全國首創。
獎懲列表的背后,是去年12月23日,《長江武漢段跨區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辦法(試行)》的出臺。
長江流經武漢的過程中,水質上升或下降的責任,長期以來是一筆糊涂賬,分不清始作俑者,到底是上游還是下游,左岸還是右岸。
這一次,武漢決定為長江水質做一張“心電圖”,客觀準確把握長江水質變化情況,明晰沿線各區權責,一旦發現哪一段跳得不正常,就對癥下藥。
4月22日上午,武漢市監測中心監測一室主任李元豪,帶著記者看了部分跨界斷面。根據長江武漢段區界和岸上實際情況,科學設置了13個監測斷面,每單月開展長江武漢段跨區斷面水質監測,各區水質變化情況一目了然。
武漢市環保局污染防治一處主任科員胡雷介紹,各區按“單月監測、雙月核算通報、年度算總賬”的形式,綜合污染指數下降(水質改善)10%以內的獎50萬元,下降10%以上的獎100萬元;綜合污染指數上升(水質下降)10%以內的扣繳100萬元,上升10%以上的扣繳200萬元。
武漢長江沿線各區高度重視,積極開展源頭排查,全面分析污染原因,組織實施有針對性的水質改善措施。
今年1月至3月,長江武漢段水質穩定保持優良,總磷濃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1%。
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核心的武漢,在長江全流域生態安全格局、經濟社會發展、長江文明傳承創新中,需要發揮重要樞紐的作用。
萬勇說,武漢將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確保環境安全不斷鞏固、排放總量不斷下降、資源利用不斷優化、生態功能不斷提升,“護一城凈水、繪兩江畫廊、顯三鎮靈秀”,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使武漢成為共抓長江大保護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