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羅序文 張磊 李光正
4月20日清晨,洪湖市萬全鎮全豐村村民劉長城挑起兩筐藕帶走下田埂,妻子王梅在家做早飯,她就在家對面的華貴食品公司上班。去年,兩口子一個種藕,一個打工,家庭年收入20萬元。
這一刻,監利縣程集鎮程集村保潔員宋傳畢用板車拖運垃圾到鎮上中轉站。他一路走一路看,心情愉悅:房舍整齊敞亮,稻田平整待插,溝渠河水清瑩,林木綠葉滿枝,農村越來越美。
這一刻,松滋市卸甲坪鄉曲尺河村村民劉紅權推開二樓門窗,端一盆水,把床柜門窗擦洗一遍。第二天就是星期六,來玩的人又多起來。他家靠民宿飯莊一年創收10萬元。
從湖區到平原,再到山區,荊州一江兩岸的鄉村大地上,許多家庭都朝著幸福生活的目標奮斗,每個村莊都朝著生態宜居的目標邁進。
荊州市委書記楊智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江漢平原鄉村振興示范區,是省委的重托,是荊州的主修課、必答題、大文章,是時代賦予荊州的歷史使命。
“雙水雙綠”興產業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是鄉村振興必答題。
4月19日,監利縣福娃集團稻蝦共育橫臺基地,3萬畝稻田水茫茫一片。副總經理方冰介紹,種稻與養蝦,看似不相干的兩種生產方式,互相滋養、互相制約:蝦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為蝦“供餌、遮陰、避害”。不打藥,不施肥,生態種養。
新的種養模式帶來收入倍增。橫臺村農民楊紅學說,以前一畝水稻最多掙1000元,現在蝦稻一起可掙4000元,去年他家蝦稻收入6萬元。在福娃蝦稻連作產業鏈上,像楊紅學一樣的農民有3萬人。
3月19日,副省長周先旺到監利調研時提出“雙水雙綠”新理念,倡導綠色水稻、綠色水產綜合種養體系。
近年來,荊州市大力推廣“雙水雙綠”,以監利縣為示范,每個縣市重點建設1萬畝以上示范基地,力爭2020年實現全覆蓋。
今年2月,荊州高新區升為國家級,成為全國第三個國家級農業高新區。目前,荊州已經形成高新園區、龍頭企業、種植基地緊密相連的農業產業化體系,鄉村振興動力強勁。
生態振興家園靚
4月18日,石首白蓮湖微風輕拂,粼粼波光中,湖底搖曳的水草清晰可見。在白蓮湖漁場工作多年的王芬芳觸景生情:“真沒想到,湖水還能變清?!?/p>
2017年,石首鐵腕治湖,收回所有湖泊經營權。白蓮湖等湖泊實行人放天養,湖泊得以休養生息。
退田退漁、退垸還湖在荊州全力推進,每個縣市今年都要新增2個湖泊。江陵三湖早期被圍湖造田,現在有2平方公里實現水面連通。白鷺湖核心區域已先行還湖1400多畝。
今年3月,洪湖舉行一場聲勢浩大的植樹活動,30萬市民在城、鄉、村植樹100萬株。“見縫播綠”,荊州全市在道路兩旁、農田林網、荒灘荒地栽樹,今年要完成62萬畝。
4月,監利縣白螺鎮垃圾中轉站設備調試成功并投入運行。至此,全縣基本建立垃圾收集處理體系。“綠色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廁所革命”在荊州全面展開,潔綠亮美的秀麗鄉村正款款走來。
合村并組引賢才
“不怕爛攤子,就怕沒有好班子?!币粋€好的村委班子對鄉村振興非常重要。
21年前,監利縣新溝鎮向陽村負債160萬元。顧想平臨危受命擔任支部書記,首先從班子自身“開刀”,減少3名干部,繼而興辦酒店、家具城等16家企業,“空殼村”變成富裕村,如今集體資產達1.5億元。
松滋市街河市鎮新星村曾是后進村。2014年9月村“兩委”換屆時,在外創業的趙業勝被選為村黨總支書記。修路、綠化,特色種植,興辦企業,在趙業勝帶領下,新星村正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一大批村莊走向振興的背后,離不開荊州“合村并組”的頂層設計。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減少,“空殼村”越來越多。荊州在全市農村推動合村并組,精選能人賢才,招攬成功人士回村,夯實基層組織,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和人才保障。
鄉村勁吹文明風
摒棄陳規陋習,振興鄉村文化。眼下,追求健康文明,已成為荊州農民生活新風尚。
全市上下狠剎“人情風”,整治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通過村民理事會制定規章制度,引導農民樹立文明勤儉之風,黨員群眾紛紛豎起大拇指。
城鄉共建“文化三市”(“中華詩詞之市”“中國楹聯文化城市”“中國書法城”),挖掘地方資源,弘揚傳統文化。
4月18日,江陵縣啟動“戲曲進鄉村”,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傳統戲曲。
洪湖市大同湖管理區出資建文化禮堂、文化長廊、詩聯一條街等,每年舉辦職工文藝匯演、詩詞知識競賽等活動,成為“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楹聯文化之鄉”。石首每年舉辦廣場舞大賽,松滋每年舉辦“樂鄉大舞臺”巡演,公安縣重點弘揚“三袁”家規家風。
良好的家風、淳樸的民風、文明的鄉風,潛移默化中為鄉村塑形鑄魂,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