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謝慧敏 周壽江
到2020年,全省95%以上的自然村通光纖,行政村電商物流“村村通”;創建網絡區域公共品牌100個以上;電商產業、電商特色鎮100個以上,培訓電商人才100萬人次以上;農產品網絡銷售額翻一番,建成1000億元級產業。
4月20日召開的全省農村電商推進視頻會,吹響了湖北農村電商突破式發展的號角。
發展農村電商是時代要求、大勢所趨。作為農業大省,湖北既時不我待,更任重道遠。
去年賣出“荊楚味”435億元
一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7.18萬億元,居全球第一,同比增長32.2%;農村電商自2014年起步,短短三年,其規模、銷售額增長6倍多。
作為農業大省,湖北農村電商近年來發展同樣迅猛。
據統計,2017年,我省農村電商共實現銷售額435.9億元,比2014年增長5.8倍。梁子湖“大閘蟹”、潛江“小龍蝦”、秭歸“臍橙”、洪湖“蓮藕”等一大批“山珍水味”,通過農村互聯網走向全國,賣向世界。
地處秦巴山區深處的十堰市鄖西縣下營村,近幾年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目前人均純收入達到10500元,平均每年增長12%左右,全村經濟總收入的60%以上來自綠松石網上銷售,其中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7000多萬元。
農村電商的發展,不僅極大地帶動了農民創業就業,更為精準扶貧提供了新平臺。
目前,全省農村電商就業人數已接近45萬人。在恩施,武漢火鳳凰恩施云創分公司通過自有電商平臺“土家購”,將富硒土豆、高山蔬菜、蜂蜜、葛仙米等特產,從大山深處銷往全國,有力加快了脫貧進程。
近1萬個村沒有電商服務網點
盡管發展迅猛,但我省農村電商仍面臨不少短板。
以物流為例,目前,我省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只有1.69萬個,還有近1萬個行政村沒有服務網點,很多快遞只能到達鄉鎮。
再看人才,全省近45萬農村電商從業人員,有近一半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職業培訓,缺乏品牌包裝、宣傳促銷、售后服務專業人員,是我省電商發展中的突出短板。
此外,我省農產品品牌缺乏,與“陽澄湖大閘蟹”“西湖龍井”等品牌相比,多數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還存在較大差距。
對此,省委領導指出,設施建設滯后、品牌建設相對滯后、專業人才缺乏、供應鏈較薄弱,是我省農村電商的短板。必須正視問題,搶抓機遇,積極作為,把農村電商打造成我省農產品銷售的千億元級產業。
到2020年,農產品網絡銷售額翻一番
發展農村電商,我省推出“六大行動”。其中,寬帶普及行動,成為第一步。
據悉,目前,省財政已專門安排扶持資金,加快建設一批“光網鄉村”“無線鄉村”。確保到2020年,95%以上自然村通光纖,4G達到全覆蓋。
物流通村行動,同步跟進。我省提出,以供銷社、郵政的網點延伸為主渠道、主抓手,建立遍布鄉村的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點。到2020年,實現快遞物流行政村和村級服務網點全覆蓋。
同時,加快發展農副產品產地冷凍運輸、冷庫倉儲和定制配送等冷鏈物流,完善鮮活農產品直供直銷體系,實現農產品上行與工業品下行同步對接。
在人才方面,我省將啟動百萬創客實訓行動,力爭3年內培訓農村電子商務創業者100萬人,并鼓勵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大中專學生、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培養對象、新型職業農民等,帶頭從事農村電商創業創新。
在品牌方面,抓好百佳品牌培育行動,重點培育區域公共品牌。其中,省級層面將選擇10個縣(市、區)開展區域公共品牌試點,安排相關轉移支付資金給予適當支持。
園區建設方面,實施綜合示范提升行動,著力打造一批知名的電商產業園、電商特色鎮(村)。
此外,我省將組織實施農村電商三年倍增行動,集中引進一批農村電商龍頭企業,發展一批農村電商帶頭人,力爭到2020年,農產品網絡銷售額翻一番,達到千億規模,實現創業主體、經營范圍、就業創業人數、電商企業效益的同步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