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委書記羅聯峰為五眼泉鎮雞頭山村民頒發水權證。記者曹霓 攝
宜都農民喜領水權證。記者曹霓 攝
堰塘整治后,村容村貌更美。記者曹霓 攝
荊楚網消息(記者曹霓 通訊員陳登良 吳瀚)4月20號,宜都市8萬農民領取水權證,這意味著該市8000多口堰塘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主人。
在當天的水權證頒發儀式上,五眼泉鎮雞頭山村的村民胡耀清從宜都市委書記羅聯峰的手中接過了《宜都市農村集體水權水資源使用權證》,激動不已。他說:“今天我拿到了這個本本兒,心里非常高興,這個堰塘就好比我的責任田一樣,我以后無論如何也要想辦法把它管理好。”
胡耀清家門口的堰塘,雖然給他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由于長期無人管理,蓄水功能不斷弱化,周邊村民因為用水的問題曾發生過許多矛盾。
宜都共有大小堰塘8000多口,這些修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堰塘,由于責權不清,導致無人管理,加上年久失修,多數堰塘塘壩垮漏、淤泥沉積、雜草叢生,蓄水能力很差。
2014年,宜都被列為全國7個水權改革試點之一,也是改革試點中的唯一縣市。該市出臺了《宜都市水權改革登記辦法》,對全市所有堰塘全面調查摸底,建立堰塘檔案,堰塘地理位置、蓄水量、基本特性等,全都精確測量登記。隨后,確定每個堰塘受益農戶、水權份額、管理責任人等,然后頒發水資源使用權證和灌溉用水證。
“通過水權證的發放,就明確了水資源的歸屬。”宜都市水利局副局長張祥艷說,“假如堰塘是一個受益戶管理的話,他的收益就由這一個受益戶所有,假如這個堰塘是多個受益戶管理的話,這個收益就由大家共同所有,正是因為明確了這個責權利,使堰塘的管理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的軌道,改變了過去無人管的現象。”
宜都市五眼泉鎮雞頭山村黨總支書記彭曉柏說:“水權改革以后,現在的堰塘也整好了,鄰里關系更加和睦,到村里因為用水問題反映情況的越來越少,我們的村莊環境面貌也得到了極大改善。”
一招勝,滿盤活。分水確權之后,村里宜居了,鄉風文明了,村民生活富裕了,這些看似一連串的“意外之喜”,實際上是宜都因地制宜、創新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