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
——2018年3月5日,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中國這么大,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不能走單一發展、脫實向虛的路子。發展實體經濟,就一定要把制造業搞好,當前特別要抓好創新驅動,掌握和運用好關鍵技術。
——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徐州徐工集團考察時強調
發展高水平的實體經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判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并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將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對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怎樣的意義?
遲福林:轉向高質量發展,需要適應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抓住新經濟發展的歷史性機遇,著力破解現實經濟發展中“質量不高”的突出矛盾。從總體看,這個“質量不高”,主要反映在實體經濟上。為此,需要把發展高水平的實體經濟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和主體,把振興實體經濟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
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的一個根本標志是有效供給的不斷擴大、供給效率的不斷提升、供給質量的不斷改善。這三者,都直接依賴于實體經濟的發展。隨著我國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新時代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根本上還需要依靠實體經濟的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從各國發展的實踐看,沒有一個高水平的實體經濟,就難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難以有一個高質量、高效率的供給體系,就難以為人民提供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各類產品和服務。從我國當前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看,實現高質量發展,最大的挑戰在于實體經濟發展質量不高。
將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當前尤其需要妥善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實體經濟是創造產品和提供服務的領域,是提供有效供給的領域。虛擬經濟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不能本末倒置。適度發展虛擬經濟,目的在于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而不能“脫實向虛”“空轉盈利”。
挑戰來自歷史、現實和國際的因素綜合疊加
記者:中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現在,我們發展實體經濟面臨哪些困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遲福林:當前,發展實體經濟面臨幾個結構性失衡的挑戰。第一,實體經濟面臨結構性供求失衡的挑戰。老百姓的消費需求向高品質升級,但某些供給仍處于中低端,不能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第二,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目前工業行業平均利潤率在6%左右,“鋼材賣不出白菜價”成為一個突出的經濟問題。第三,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在某些城市和地區,房地產脫離了居住屬性,成為金融投機的工具,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
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是多方面因素疊加的,主要是“長期因素積累、成本因素增大、國際因素促發”的結果。在較長時期內,以總量發展為導向、以做大GDP為重要目標,形成了“增長主義”的某些突出特征。這種發展方式在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產能過剩、環境破壞等問題。當前,無論是勞動力、土地、社保、環境等成本都在上升,對實體經濟帶來了較大壓力。另外,一些制度性交易成本較高,加大了企業的成本。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實體經濟面臨的競爭壓力會進一步加大。走出去的企業,面臨著某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也就是說,歷史的、現實的、國際的因素綜合作用,形成了今天實體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
振興實體經濟“不能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居民消費加快升級,創新進入活躍期,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對于“不能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的要求,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需要怎樣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遲福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不能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就是說振興實體經濟,不能再采取過去那種“大水漫灌”的方法,不能再采取地方政府直接出手扶持的那種方法。在我看來,振興實體經濟,要更多地用改革方法,用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方法來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比如:
以保護產權、激勵創新為重點推動企業制度變革。企業是經濟發展的細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賴于良好的企業制度。要適應企業創新發展的現實需要,擴大產權保護的范圍,嚴格保護知識產權,形成規范化、法治化的產權保護制度;要盡快形成新時代的“傻子瓜子效應”,從制度上穩定企業家的預期,激發企業家的創造力;把發展創新型企業作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注重通過完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使國有資本做大做強做優,并為社會資本參與提供更大的體制空間;以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家隊伍為目標,營造良好環境,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
以打破壟斷為重點建設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優化營商環境重點是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關鍵要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建議重點破除服務業領域的行政性壟斷和市場壟斷,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做大現代服務業“蛋糕”;以發展中小企業為重點完善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加快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以稅制改革為重點降低企業成本,進一步降低間接稅比重。
以監管變革為重點深化簡政放權。面對經濟運行中各類風險因素增大的新形勢,以監管變革為重點深化簡政放權,有利于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就需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要求完善市場監管體制;進一步推動金融監管改革,構建覆蓋銀、證、保在內的混業監管體系;推動以破除服務業領域行政壟斷為重點的監管轉型,建立行政壟斷審查機制,完善服務業市場監管標準體系,實現服務業領域市場準入的負面清單管理。
以制造業優化升級為重點形成振興實體經濟新格局
記者:黨的十九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調研就來到制造業企業,他強調:“發展實體經濟,就一定要把制造業搞好,當前特別要抓好創新驅動,掌握和運用好關鍵技術。”為什么制造業是發展實體經濟的重點與難點?怎樣通過制造業提質升級,來實現我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遲福林:在我看來,發展高水平的實體經濟,關鍵和重點都在于發展制造業,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提升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制造業的優化升級決定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優勢。一方面,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迅猛。另一方面,傳統制造業面臨比較大的挑戰,“三去一降一補”,更多的是針對這些制造業。制造業發展趨勢的主要特點可用9個字概括——“全球化、信息化、服務化”。在美國,制造與服務融合型企業占制造企業總數的58%。在德國,有兩個“70%”:服務業占GDP的70%,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的70%。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的發展,制造業的優化升級關鍵在于研發能力,重點是核心設備和核心技術。我們要抓住機遇,加快推動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的優化升級。
以制造業優化升級為重點形成振興實體經濟的新格局,需要聚力發力,有務實舉措。
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從各國發展態勢看,服務型制造越發達,在國際競爭中就越占主動。我們要以生產性服務業引領制造業服務化升級,重點發展“微笑曲線”兩端的高附加值產業鏈;要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盡快明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目標。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更是發展高水平實體經濟的第一動力。要以創新加快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工集團視察時指出,“發展實體經濟,就一定要把制造業搞好,當前特別要抓好創新驅動,掌握和運用好關鍵技術”。我國進入發展新時代,強調“創新”,抓住了關鍵點。這就需要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加快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例如,以加快布局3D打印為重點推動智能生產。
鼓勵中小制造業企業發展,打造制造業領域的隱形冠軍,爭取到2020年,我國制造業領域形成200家隱形冠軍。只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中小制造業企業必能乘勢而起,成為經濟發展的活力之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