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慶 通訊員 湯琪 魏玉萍
14年前,34歲的郭亮(化名)沒有跟家人打招呼,獨自離家,自此“失聯”。母親悲痛欲絕,如今已頭發花白,年過八旬,終于盼回兒子。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么?
4月18日上午,武昌白沙洲大道旁的一間小屋前,明媚的陽光透過樹葉空隙,撒在吳婆婆的臉上。她非常享受這樣的寧靜安祥,拉著兒子的手,在小區漫步。
吳婆婆怎么也沒想到,她的兒子會再次回家。“這段時間,我一直沉浸在喜悅中。我要把他留在身邊,再也不讓他走了。”她摸著兒子的頭發說。
流浪男子補辦身份證,細心群干接力幫他回家
葉敏是武昌紫陽街水陸社區的群干,她介紹,3月26日,她在社區值班,這時社區里突然出現了一位中年男子,衣著很破舊,對方自稱“要補辦身份證”,但他只知道自己的名字叫郭亮,家住肖家巷,無法提供其他有效證明和準確信息。
肖家巷確屬水陸社區管轄,但多年前已拆除,居民也四處安置。郭亮自稱,自己多年前就離家了,一直在外地打工,所以也不知道家人現在哪里,他曾四處尋找過,但找著找著就迷路了。
這樣的解釋,讓葉敏覺得很蹊蹺。細細詢問后,她發現郭亮“反映有些遲鈍”,于是幫著他梳理記憶,攀談中,郭亮透露了一個信息:多年前,他曾在自己所屬的“肖家巷社區”辦理了低保。
肖家巷社區早已被合并,葉敏想起,附近的起義門社區群干李有章,多年前曾在肖家巷社區工作過,他是否記得這個人?葉敏趕緊聯系李有章說明情況,經過描述,李有章判斷男子可能是社區里失蹤了多年的居民。
原來,李有章和郭亮曾是街坊,后因拆遷分散,當年他確實幫助郭亮辦理過低保。郭亮被送到起義門社區,李有章仔細辨認,確認身份后,他迅速向社區民警求助,郭亮隨后被送到老母住處。
“傻兒子 ”離家14年,曾被家人找到但不愿回家
郭亮是吳婆婆的小兒子,社區群干回憶,見到這個失聯蹤14年的“傻兒子”時,吳婆婆感到十分震驚,她隨即抱著兒子大聲痛哭起來,久久不愿松開,讓現場的人唏噓不已。
昨日,記者跟隨李有章一起來到洪山區張家灣街,吳婆婆母子租住在一套小屋內,她介紹,此前她和女兒住在一起,兒子回家后,她特地在外面租房,“就是想好好地和孩子住在一起。”
此時,吳婆婆正在給兒子煨排骨湯,香味飄散在屋內,“可憐他在外面受了這么多年的苦,做點好吃的給他補補身子,”吳婆婆說,她把臥室的大床留給兒子,自己則住在偏房里的小床上,“再也不想讓兒子受罪了。”
記者見到郭亮,他身體單薄,頭上已有少許白發,臉色有些發黃。吳婆婆告訴記者,郭亮一直很老實本分,1988年父親因病去世,這給郭亮打擊很大,逐漸出現“精神不正常”的情況,他先后在多家工廠上班,但做的時間都不長,后又在武昌火車站附近已賣報紙、撿廢品度日。
李有章回憶說,2001年前后,看到郭亮生活特別困難,他幫其辦理了低保,但郭亮仍居無定所,四處打零工、撿拾垃圾。
吳婆婆身體越來越差,她也管不住兒子了,“以前他雖然在外流浪,但時不時還是會回趟家,”吳婆婆說,從2004年起,兒子就再也沒有回過家了,而他離家前并沒有向家里透露任何信息,家人四處尋找未果,直到兩年后,吳婆婆突然收到兩張匯款單,這是從河北保定寄出的,吳婆婆趕緊讓女兒根據匯款單上的地址過去尋找。
家人在一家磚窯廠內找到了郭亮,他們這才知道郭亮是被人介紹到這里來打工的,這筆錢是廠里的地址寄出的,但任憑如何勸告,他都不愿回家,家人只得離去。此后,家人和他再也沒有謀面。
自稱邊漂泊邊賣苦力,不愿回家只因“身上沒錢”
14年來,在他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緣何一直不回家?面對記者的詢問,郭亮顯得話語不多,精神仍有些恍惚,他自稱,自己沒有房子,沒有成立家庭,手上也沒有錢,既有牽掛也無臉面,所以就干脆不回家了。
郭亮說,2004年他在漢口打零工時,被人介紹到鄭州一家磚窯廠搬磚,十幾年來又被人先后帶到保定、天津、北京、邯鄲等地的磚窯廠打工,老板只管吃管住,工資很少,2006年廠里給家中寄回了1000多元的工資,但因“工期未結束”,他不能回家。
郭亮說,今年1月,他流浪到石家莊找工作時,因身份證早已遺失,廠里不愿要他,于是他就想到要回家辦證,他憑記憶找到水陸社區后,卻怎么也找不到了“肖家巷”,在周邊流浪幾天后,他又返回石家莊撿拾垃圾,每天的“收入”也有幾元錢,他在一些餐館門口撿食剩飯菜填肚子。
3月底,他再次回來,這一次,他幸運地碰到了李有章,這才得以回家。郭亮說,他正在辦理身份證,今后將留在家里,好好陪伴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