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成立的西湖大學,
迎來了首任校長!
16日下午,西湖大學第一次校董會在浙江杭州召開。經過競聘及校董會投票表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成功當選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西湖大學一直備受關注,2017年底,施一公曾表示,西湖大學的教師科研水平比肩東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15年后,將成為亞洲乃至世界范圍內最好的大學之一。
而這位新校長也同樣引人矚目。
17歲保送清華36歲成終身教授
生于1967年的施一公,17歲保送清華,36歲成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他的求學和工作經歷都充滿傳奇色彩。
在清華大學施一公學習成績年年名列全年級第一。1989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在普林斯頓大學期間,他只用了9年時間,就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最高級別的教授職位,并很快成為學校分子生物學系的領軍人物。
2008年,施一公回國加入清華大學,并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決定回國時,施一公曾告訴妻子:“我在普林斯頓大學講課時很盡責,那時我只是履行一份工作責任。現在講課時,下面全是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感覺他們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我恨不得將平生所學都教給他們。”
2013年12月,施一公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5年,施一公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一職,并于今年年初請辭,表示將全心投入西湖大學的籌建,引起媒體關注。
查閱資料發現,施一公曾多次來湖北做客,并發表了不少“金句”
他說:
學術上要敢于挑戰權威
早在2009年,施一公就來到到武漢,為武漢學子作了題為“科學研究與科學寫作”的報告。
當時,他就提出,不主張學術上“以和為貴”,而是和而不同,要敢于挑戰權威。還鼓勵大家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夢想。他還談到,作為科學家,物質的追求和科學的追求并不矛盾。
他說:
從來不應該在大學里談就業
2014年9月,在武漢舉行的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湖北發展峰會上,時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的施一公表達自己對創新人才培養的看法。
他認為,“研究性大學,從來不以就業為導向,從來不應該在大學里談就業。”就業是個出口,大學讀好自然能就業,你怎么可以以就業為目的來辦大學?就業是個經濟問題,而大學是個培養人的地方。
當你以就業、掙錢為價值觀的時候,我覺得這樣的教育很失敗。連我培養的最好的學生都說:“老板,我畢業后想去金融公司。”如果所有的精英往就業方向走的話,我認為這樣的國家會出問題。
“專科學校是培養專業人才,而在大學,是培養大家之才,培養國家領袖的地方,怎么可能是簡單的為了就業而做打算呢?”他當時呼吁,中國教育需將技能人才與研究人才的教育方式區分。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是培養精英的場所,不應該把就業作為一個主要目標和導向,大學發展的根本在于多樣化。
他說:
三好學生很難成科學家
2013年4月,施一公做客華中農業大學,談到了“成才”問題時他直言:更喜歡有個性的人。“做科研沒有先決條件,但我認為三好學生很難成為科學家,因為科學家得有脾氣”。
他自認為最為得意的學習方法便是“唱反調”。
施一公介紹,1990年開始在美攻讀博士學位時,他就在實驗室以“問題多”出名,且這些問題常常難倒導師。“不過我卻因此非常被老板賞識。”他說,直至教書,他都一直鼓勵學生有理有據地與自己“頂撞”,因為這樣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也有利于找到最佳的研究方法。
“做我的研究生,第一是要刻苦,第二是要勇于挑戰權威。盡管向我發問,要想走得遠,你得有脾氣。”
除了上面這些,2013年12月,施一公登上了武漢大學“珞珈講壇”、分享了他對科學、文化、藝術與生命科學的看法。
2014年9月,他走上了華師一附中的一號報告廳,給學生上了一節《科學家的核心素養》課等等。
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
昨天,談及自己的新職務,施一公在演講中動情地說:
"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西湖大學就是我生命中的這件大事,我已經做好準備,毫無保留地付出我的全部心力。”
“雖然對未來長路的探索有未知,有挑戰,但我將勇往直前!今后任重道遠,但我堅信,我們有夢想,更有擔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們一定能將西湖大學建設好、發展好,使她早日進入世界一流大學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