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有個心愿,把遺產捐給學校設立獎學金,勉勵后生。我們只是實現他的遺愿。”4月12日,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舉行易庭源先生師德師風追思會,著名學者易中天教授和兩個弟弟易中勝、易工城與該校教育發展基金會簽下《接受房屋移交協議書》。他們將父親易庭源和母親生前的一套住房正式移交給學校,今后有關收益將全部注入“易庭源獎學金”。
易中天:父親對學生比對兒子好
易庭源教授是我國著名會計學家,2011年8月去世。2008年,在易庭源90歲之際,易中天夫婦捐資10萬元,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設立了“易庭源獎學金”;2012年,易中天三兄弟再次捐贈12萬元。該獎學金設立10年來,已有50余名優秀學生獲得獎勵。
獲獎者之一、2016級本科生任越說,自己獲得的不僅是物質資助,更是精神上的激勵,希望將易老無私的人生態度、嚴謹的治學態度、勤儉的生活態度傳遞下去。
追思會上,三兄弟追憶往事:“父親對學生比對兒子好。”“父親的生活極其節儉,還經常撿拾廢品,讓我們覺得‘很沒面子’。”這樣的“吐槽”背后,其實蘊藏著三兄弟對父親的深深敬仰。他們說,父親留下的寶貴財富不是金錢,而是一生熱愛祖國、追求真理、誨人不倦的精神。
據了解,這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今年收到的第20余筆社會捐贈。
在鄂高校接受捐贈并不鮮見
無獨有偶。幾天前,武漢盛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向華中師范大學捐資150萬元,設立“盛帆愛心基金”,用于該校后勤職工大病救助、優秀貧困學生獎勵、勤工助學崗位資助。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華師教育發展基金會了解到,該校去年以來接受的社會捐贈中,百萬元以上的便有近10筆,其中多為300萬或500萬的大額捐贈,用于教育事業發展及師生資助。這些捐贈背后,都有著動人故事。
據了解,近年來,社會捐贈中的教育類捐贈比例逐漸提高。武漢高校也是如此。據中國校友會網統計,截至2017年12月,全國15所高校躋身累計接受社會捐贈“10億俱樂部”,其中我省有兩所,武漢大學、武漢學院分別位居第5位、第8位。
去年8月至今,武漢大學人才引進基金簽約規模達到3.23億元,一批校友企業家紛紛捐贈千萬元以上。企業家陳東升兩次為該基金捐贈,總計1億元。他表示,企業家們取得的成績是一個時代的成果,“現在到了回饋社會的時候”。
我省高校人士介紹,高校接受社會捐贈,不僅有利于社會力量進一步參與高校發展建設,也是傳遞愛心和公益精神、推動感恩教育的重要渠道。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韓曉玲 通訊員黨波濤 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