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漢推廣生態葬11年 選擇率不足1%
湖北日報訊鮮花葬、草坪葬、樹葬……今年清明節,武漢14家公墓集中開展免費生態葬。據武漢市民政局介紹,早在1997年,該市就開始探索生態葬,但受困于傳統殯葬觀念,截至目前,僅有約4萬名逝者實行生態葬,選擇率尚不足1%。
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生態葬,是殯葬習俗的二次變革。相比傳統墓葬,生態葬采用的是無碑深埋的形式,即將逝者骨灰放入環保可降解的骨灰壇內深埋,最大限度地節約土地。2016年,國家民政部等9部門就聯合印發了《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鼓勵和引導人們采用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日益嚴峻的“墓地危機”,也迫使越來越多公墓推廣生態葬。全省最大的樹葬區龍泉山孝恩園,從1997年起就騰出126畝改造好的荒地,率先推廣樹葬,當年僅有5例選擇。21年來,先后共有4720位逝者實行樹葬,但樹葬在龍泉山所占比例仍然很低。石門峰紀念公園也已連續舉辦四屆免費生態環保葬,但僅有400多位逝者實行生態葬。
連日來,記者踏訪石門峰、龍泉山等公墓發現,樹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態葬雖已艱難破冰,但在傳統的厚葬之風影響下,各地節地生態安葬發展不均衡、安葬率較低,服務水平和人文關懷有待提高,亟須政府、殯葬單位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墓地面積少于1平方米的標準,全省節地安葬的比例約占16%。但目前生態葬所占比例太小,還屬于蹣跚學步階段。即使是推行最早的武漢,每年逝者約6萬人,但生態葬選擇率仍不足1%。
責編:rocher